如何看待股权激励

2024-05-10

1. 如何看待股权激励

股权激励是个热门话题,很多人对其“津津乐道”,认为这里管理机制上的创新,企业重视人才的标识。然而,我接触的一些创始人谈到股权激励时却摇头苦笑,身边的不少职场人士用“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来形容它。股权激励似乎成了”水中月、镜中花“,看似美好却无法获得,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股权激励对企业来讲也是把”双刃剑“,洞悉本质,运用得当就是好事,仓促上马,盲目操作反受其累。
  
  股权激励的本质 
  
 股权激励是一种激励手段,通过一定条件让被激励对象获得公司的股权,使他们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
  
 概念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关系复杂。股东身份和股权涉及公司治理,股权获取条件涉及人员评价和业绩评价,承担风险涉及组织架构和权限职责,分享利润涉及到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财务状况和资金需求。。。
  
 因此,只有从系统视角出发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才能看清股权激励的”全景图“,进而有效运用。
  
  组织视角影响激励出发点 
  
 股权激励是企业长期激励机制的一种形式,是组织面对未来中长期战略发展而释放的价值兑换机制,以当期的股权换取未来更好、更有保障的经营绩效。因此,股权激励计划的着眼点必须是未来,激励对象是对企业今后战略经营有重大、直接促进作用的人,行权条件以将来目标的达成情况为基准。
  
 企业常见的误区包括:
  
 选错人:仅仅将股权激励作为老员工的历史贡献回报,忽视谁对未来战略更有价值
  
 不考核:只宽容的给予,不与未来绩效挂钩,驱动力大打折扣
  
 搞平均:大面积推行股权激励,甚至全员参与,将激励工具做成了福利
  
  企业发展阶段影响激励工具选择 
  
 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内外部资源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进而对股权激励的模式选择有影响。
  
 婴儿期的企业存在生存危机,也没有足够财力支付高薪。常采用实股股权的形式吸引志同道合的创业合伙人,需要注意的是创业初期出让股份的比例不易过大,以及退出机制的合理设定。
  
 学步期的企业需要快速的业绩提升,盼望以高薪获取优秀的市场销售类人才,但人员稳定性相对不足。这个发展阶段对新入职的优秀人才可以采用虚拟股权的激励模式,待业绩和忠诚度稳定后再转换为实股。
  
 青春期的企业遇到管理瓶颈,管理相对于业务的滞后导致运营效率低,业绩增长缓慢。对管理型、运营型优秀人才实施股权激励,并配合综合绩效评价作为行权条件,有助于公司管理文化的逐步建立。
  
 壮年期的企业平稳增长,可能的风险是创新不足,人浮于事。股权激励不能搞”大锅饭“,用鼓励创新、鼓励新业务、鼓励高增长的导向激发企业的活力,避免企业步入衰退期。
  
  团队文化影响机制柔性 
  
 任何激励机制的出台都是对团队价值创造方面评估和激励的变革,是对团队激励文化的重塑。
  
 在实际的企业场景中,团队文化是真正影响组织内成员工作、配合、协同的潜在行为准则,往往比白纸黑字的制度、流程更有驱动力。文化的形成非一朝一夕,生硬的变革会有风险,需要根据文化对变革的包容度和适应性策略型的处理。
  
 对于相对和谐、保守的团队文化,采取因势利导,逐步完善的策略比较妥当。为了保障平稳实施,在激励群体选择、行权条件设置等方面要对现有文化做到部分”妥协“。面对开放灵活、充满创意的团队文化,谨小慎微、畏手畏脚的变革反而不会得到团队的支持。
  
  个体视角影响实施效果 
  
 个体的认知差异会导致对股权激励计划的理解千差万别,是影响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在与被激励对象沟通激励方案的对话中,可以生动的反映出不同个体的真实想法。
  
 CEO:”我特别担心大家觉得价格高,额度少,他们不满意怎么办?“
  
 部门经理:”0.5%股份,竞争对手公司给1%啊,为什么我们这么少?“
  
 核心骨干:”请问出资购买股权的回报是多少?有保底吗?我要和我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比较一下。”
  
 愿景驱动,统一思想,价值导向,是解决个体理解差异的核心。股权激励不是发年终奖,不是谈薪资,也不是投资理财产品,是核心团队共识组织发展愿景和战略的前提下,认同股权价值,承担责任,承诺付出后的利益分享机制,大家从利益共同体转变为事业共同体。解决不好这个”初心“,只会导致留了”股权“,丢了”激励“。
  
  以上叙述重点强调多维度的思考股权激励设计的出发点和运行环境,通过系统视角来保证管理机制的科学性和适用性,部分观点不可能涵盖各种复杂的企业场景。股权激励不能”包治百病“,脱离了对企业发展阶段,愿景战略共识,团队、个体文化差异的正确识别,往往收效甚微。

如何看待股权激励

2. 你对股权激励了解多少?


3. 关于股权激励的那些事,你怎么看

首先要明白股权是什么?
股权,是由几个志同道合的合伙人设立公司而来,股权分配不好,不仅给以后带来一系列致命的麻烦,还影响上市等等。
股权分配不好,直接会导致哥们变仇人,养大儿子叫别人爹,所以要明白股权是企业的根,是企业家的命根!

有人就问了:做了股权激励,员工真的会像老板一样工作吗?
真相:
可能性不大。
通常老板占股70-90%以上,员工个体占股仅有0.1-1%,股权的权重越低,力度就越小。
让占股极小的员工站在占股很大的老板角度去思维、达到老板的工作热情,几乎不太可能。
或者说,如果老板占股80%,而某员工持股0.5%,员工的思维高度与创业热情只有老板的160分之1。
一般情况下,员工个体持股比例达到3-5%以上的,才可能更接近老板的高度。
做了股权激励,员工就一定会自动自发地工作吗?
真相:
不一定呵。
股权激励是长效激励模式,是用未来激励现在。很多员工更关注的是当下的价值和利益。越是基层的员工,视野就会越加短浅。如果老板认为动用股权就能激励员工拼命干,肯定是不现实的,必须考虑长效与短效激励工具的组合。
尽可能让更多的员工参与股权激励,可以吗?
真相:
当然不好。
股权资源是非常有限的,老板不可能老是打增资扩股的牌,自己给自己印股票(因为这样会伤老员工的心)。所以,企业要将股权资源用得恰到好处,好钢要用到刀刃上。其实,不是所有的员工都适合股权激励,比如层次低的、年龄轻的、价值小的等等。
通过这张图,我们应该会更清晰地理解,激励与需求的关系!

对于拥有股权的员工,如果价值没了可以让他退出吗?
真相:
你想多啦。
注册实股与契约代持股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尤其是工商登记的注册实股。
就象俩人注册结婚了,不是你想离就能离的,必须获得对方认可同意,才能解除婚约(股权)关系。
反倒是老板要反思,如果当初这个员工没有价值时为何要给他股权?
如果当初这个员工有很高价值,为何现在变得没有价值了?企业的短期激励是不是不到位、不给力,还是企业不能给员工发挥的平台和机会?
员工离职了,股权能拿的回来吗?
真相:
要看如何设计了。
如果是在职股,约定了员工的责任和义务,明确了锁定条件的,应该可以拿回来。即使是注册实股,也可以签订补充协议,明确退出事项,也可以按约定收回股权。所以,任何一次股权的转让,如何进入与如何退出都是同等重要的,必须在契约条款中有非常明确具体的描述。
老板出让股权,会不会失去对创办公司的控制权?
真相:
你真是不懂吧。
股权与股份其实是可以区分处理的。拥有所有权的是股权,拥有收益权的就是股份。
对内的股权激励很多可以设计为“股份激励”,即员工拥有收益分红权,但并不具有所有权。
老板只要保持66.7%以上的所有权,就不会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权。
另外,如果一定要动用所有权激励的(股改),可以考虑注册成立有限合伙企业,将出让的股权装在有限合伙企业,老板做GP(普通合伙人),员工做LP(有限合伙人)。
以上所分享的合伙人不是传统的合伙制,也不是马云式的合伙人,我们自己独创的合伙人模式,它是针对企业内部激励中高层管理者的一种顶层分配模式。
那什么是好的股权架构?
1、简单明晰
创业早期,我们建议采用简单的股权架构,一般三个股东,最多不能超过五个,其他人可以用代持。
2、一定要有带头大哥
创业公司一定要有一个人来拍板,尤其是在早期,肯定要快速决策,到关键点一定要有人带头来做,这个人就是带头大哥。
3、资源互补
怎么挑选合伙人?怎么做分配?我的建议是资源一定要互补,有人做产品,有人做运营,有人做技术。如果找一样的,根本就没法创业,那样肯定做不大。
4、股东之间一定要相互信任

找合伙人一定要找身边的熟人或者是真正知道对方本性的人。
我不赞成合伙人只认识一两天,吃一顿饭,喝一杯酒,就说一起去创业,这种成功的几率会很小。所以我在做投资人看项目时,都会问创业者,你们创始合伙人之间认识了多长时间?很多人说是同学、发小、闺密,这种成功的几率会相对高一点,因为彼此之间是互相信任的。
那股权究竟怎么分配呢?
有几种方式:
1、看出资
如果大家都有钱,那就几个人合伙出,比如公司注册资本一百万,我出六十万,你出四十万。这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但已经很少有人用了。
2、带头大哥要有比较大的股权
发起人一定是牺牲最大的,他的股权在早期也一定是最大的。控制权
3、合伙人在公司角色的重要性
一定要知道在这个公司的发展中(尤其是后期)最重要的人是谁,这个人的股权一定相对会多一点。比如你的公司是产品为导向,重点在产品上,那产品合伙人一定要比技术合伙人占股比例大。或者你的公司是以技术为特点的,那技术合伙人的占股比例就更重要一些。也有做O2O、做电商的,可能更重要的是运营,那可能运营合伙人的股权就应该最大。
4、要有一个明显的股权架构梯次
最好的方式就是刚才提到的,创始人持股51%以上甚至是2/3,联合创始人在20~30%,再预留10~15%的期权池。这是相对合理的分配方法,有区间梯次,创始人肯定是老大,联合创始人有一定的话语权,期权池给员工做激励。
5、预留合伙人期权池
就像真功夫这个案例,潘宇海是创始人,但后期把它实际做大的是蔡达标。潘宇海只是在前期搭了个台子而已,后期蔡达标的功劳越来越大,这时怎么办?不能说一开始蔡达标拿到多少股份,后面就永远只是这么多。如果有合理的期权池,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关于股权激励的那些事,你怎么看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