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摘抄

2024-05-20

1. 奇特的一生摘抄

《奇特的一生》
  
 记录数据中有一个小细节:柳比歇夫只记录事件和这件事花费的时间,
  
 并没有几点到几点具体时间段这一项。
  
 好处:简单省时间,容易做到
  
 以事件为先导开始记录,能够逼迫着人去思考此刻最应该做什么。
  
 会为了在时间账本上记下漂亮的一笔,而选择有意义的要事去做。
  
 我没有被时间追着赶着跑的感觉了,甚至在做事情的时候,我一度忘记了时间,达到一种接近心流的状态,做的过程我很专心,做完记录下来的时候,也充满仪式感和成就感。
  
 时间浩浩荡荡向前,一刻都不停歇。时间管理一说,好像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妄念。
  
 而事实上,无论是柳比歇夫,还是他的时间统计法,管理的也都更多是自己,而不是时间。
  
 与其说时间统计法是管理时间、节省时间的工具,不如说是以时间标记的自我剖析,自我坦诚。
  
 人唯有对自己诚实,才会拥有提升的空间。
  
 而一个完全由自己掌控的,发挥了所有潜能的人生,以及通过自身的创造给世间带来的福祉,正是这种毫无保留的自我剖析,给我们最好的馈赠。
  
 祝愿每个人都拥有更富裕的时间,愿你能活出更好的人生,愿我们都能像柳比歇夫一样拥有由自己控制的命运。

奇特的一生摘抄

2. 读《奇特的一生》

《奇特的一生》这本书是俄罗斯著名作家格拉宁的作品。曾经在2012年获得俄罗斯巨著奖。这本书的主人公叫柳比歇夫,他简直就是一个传奇。他生于1890年,死于1972年。可以说他是前苏联的一个著名的科学家。他28岁就提出了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他的一生著作等身。他不仅是一个昆虫学家,又是科学界里的一个杂家。每个与他有过接触的人,对他的评价各不相同。他们在和柳比歇夫的交往中,只能看到他广袤知识大厦的一角。他之所以取得这样惊人的成就,得益于他独创并实践了56年的时间管理法。他从25岁起便开始对于自己的生活做记录。无论做什么,总要记下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他对时间有着一种近乎崇拜的感情。任何活动,休息,看报,散步,他都记下时间,多少小时,多少分钟。通过记录,柳比歇夫形成了独特的感知时间的方法,不需要钟表,他也能准确估计时间过去了多久。通过时间统计法,柳比歇夫能准确估算出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从而合理安排工作计划。
  
      读这本书是对我们每个人的烤问。我们经常抱怨时间不够用,人人都感到时间的匮乏。没有时间看朋友,没有时间写信,没有时间照料孩子,没有时间去想,没有时间到秋天的树林里去站一会儿,什么也不想,光去听听,飞舞的落叶飒飒作响。有时间吟诗,没有时间去给父母扫墓。小学生也好,大学生也好,老头也好,大家都没有时间,时间不知哪里去了,越来越少。我们在抱怨时间不够用的同时,却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闲扯,发呆,上网,追剧,浏览毫无用处的信息上虚度着光阴。
  
      而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变成了生活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结果,柳比歇夫的时间多了一倍。他不但睡得多,不开夜车,还经常从事体育活动。他对生活的乐趣享受的要比我们多的多。
  
     如果你已经向自己提出了远大的目标,就来读这本书吧。柳比歇夫的这个时间统计法适用于向自己提出远大目标的人。许多实干的,有远大抱负的年轻人完全可以像柳比歇夫一样合理的利用时间,做出巨大的贡献,同时还能够拥有过得很好的一生。

3. 《奇特的一生》佳句摘抄

1.《奇特的一生》的作者给出的解释是,坚持他的方法必须有一个前提,你要有一个伟大的目标。
  
  
 2.我想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很容易找到使命感的,一种人必须被有使命感的人驱动才能前进。
  
 3.只有拥有伟大目标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浪费时间的可耻。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浪费的时间永远不会回来。所以我每天不需要励志,也不需要打鸡血,我到点就起床,到点就睡觉,因为好的休息会让我更有能量去迎接新一天的战斗。
  
 4.只要学会充分休息,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你可以让自己的自律性得到完美的延伸。
  
 5.一个人放弃了自己,往往是从生活上失去了自律性开始的。
  
 6.所有伟大的目标,必须分解成一系列可以看到的步骤,你每天推进一点点,就会离目标近一点点,这种不断推进的感觉会让你更好地坚持你的目标。
  
 7.工作时间其实并不超过2小时
  
 8.我每天能否安心上床的标准不是有没有熬夜做完事情,而是我有没有每天为要做的事情付出超过1个小时以上的有效工作时间,这一点做到了,我就知道,未来的某天,我要的,终将是我的。
  
 9.之所以手记,主要的好处是印象深刻,不容易忘,用印象笔记这一类的时间管理软件,本质问题是让人觉得有软件提醒自己就可以把事情放心交给软件了。
  
 10.不走捷径,就是捷径。
  
 11.我觉得普通人对时间管理的认识有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就是以为一个人工作一多,就没有时间享受生活。
  
 12.我想说的第一点就是,越是紧张的工作,越是压力大,越需要工作之外的活动来排解压力,让自己获得能量继续投入工作。
  
 13.而真正的高手一定懂得劳逸结合的道理,越是压力大,越要忙里偷闲安排别的事情。第一,可以放松大脑,不要让大脑总是陷入一种思维模式,就是放松大脑的手段;第二,在别的事情中得到放松了,工作起来面对压力也有动力,没有动力的压力只是压力,直到把你拖垮,有了动力,压力可以被我们慢慢克服,变成成就感;第三,大脑在转换思维模式的过程中,往往能启发出新的灵感,让你的工作变得更加有创意,更加有效果。
  
 14.这就是普通人不能理解时间管理高手的第二个误区,你们只看见工作量,只会用自己的工作效率计算,结论就是这个人没有休闲时间。 真相是你要用100个小时才能做到的事情,也许我只用10个小时就搞定了,完成得还比你的质量更高呢。
  
 15.事实上我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弱点、缺点,还有不足之处,幸运的是我也比别人更早认识到我内心到底在追求什么。
  
 16.把时间管理当作生活方式。找到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融入到生活方式当中,然后享受它给你带来的丰厚回报吧!
  
 17.为什么要记录纯粹工作时间,很简单,因为纸和笔是不会撒谎的,会撒谎的是你。
  
 18.重复一遍:选适合自己的,而不是最好的。不仅仅做表格,恋爱婚姻亦如此。
  
 19.,时间统计法是唯一能够以一己之力,用接近客观的方式衡量自己使用“时间”的效用的方法。

《奇特的一生》佳句摘抄

4.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奇特的一生》,主人公柳比歇夫的人生是一个可以“复盘”的人生,或者说得准确一点是他人生的后56年是可以复盘的。
  
   读这本书是对我们每个人的拷问。我们经常抱怨着时间不够用,时间好快啊!学校里的、社会里的时间制度,让我们争分夺秒,有时为自己刻意节约的那几分几秒而感到窃喜。但是,回到宿舍,我们却把时间大把大把地浪费在与同学的闲扯上;亦或呆头呆脑地上着网、刷着剧,浏览着毫无用处的信息;也可能以一个能迷惑自己的心安理得的理由,玩着电子游戏,虚度着时间。
  
   那么,书中的柳比歇夫又是怎样通过他的“时间统计法”来对自己的时间进行管理呢?他是怎样通过“时间统计法”来摆脱低效率的人生的呢?我们又能从柳比歇夫那获得什么样的启示呢?
  
   时间统计法的本质便是一种针对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他先对自己接下来五年要完成的任务做出规划,列下五年要达到的目标。接着对这五年要完成的任务进行细分,到年、到月、到周、最后到日。这不算什么很新奇的自我管理方法,当然这点我们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柳比歇夫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能精确地计算时间,规定节律,让一切事物都各得其所。
  
   而柳比歇夫之所以能达到这个水平,正在于他每天的“事件–时间”日志,这是一种基于过程的记录,将所做的事件、在什么时间、耗时多少记下来,形成当天的时间日志。日集成周、周集成月、月集成年。基于这个记录,当遇到什么好的`事情、坏的事情,都可以通过这个日志来进行分析,也便能更好的找到事情的缘由。但是更为重要的点是,柳比歇夫通过对“事件–时间”的记录和刻意训练能够使他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准确、对自己做什么事需要多少时间有了了解。这样也便解决了如何能精确地计算时间的问题。柳比歇夫甚至可以不通过表就可以感受时间走了多少。再加上对自己的高效能时间和低效能时间的了解,合理地安排与整理,让一切事物各归各处,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一切井井有条。
  
   柳比歇夫真的是一个传奇,他通过对自己规定的“时间统计法”严苛地执行来管理着他的时间。他的“时间统计法”犹如制度一般,随着慢慢的适应它,柳比歇夫开始不能离开它,到最后他通过对“时间统计法”的驯化甚至可以利用“时间统计法”来为他的弱点进行服务。我们不能说这有任何的问题,方法的本质是工具,工具本身存在的意义便是让人来用,通过工具,可以让你做事更有效率,也可能让你错得更有效率。
  
   通过“时间统计法”,柳比歇夫拥有了广博的知识面。他不仅是一个昆虫学家,又是科学界里的一个杂家。每个与他有过接触的人,对他的评价各不相同,他们认识的柳比歇夫各不相同,他们在和柳比歇夫的交往中只能看到他广袤知识大厦的一角。他对时间道德般的遵从、他的执着、他的治学精神。诚然,他不是一个神,他有缺点,但这些缺点的存在却更加强了他光辉的形象。似乎通过一个闪闪发光的他,我们也被照得发亮,让我们对远方未知的世界,又加深了一层洞察。
  
   当然,我们有可能一辈子也不可能学会“时间统计法”。但透过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我们总应该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探索。我们向往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梦想难道是只能用来祭奠吗?我们的所有想法,难道仅仅只是停留在“想”的层面上吗?
  
   以上仅仅是阅读《奇特的一生》的些许感触,这本书的真正价值还需要您自己动手挖掘。

5. 《奇特的一生》

书名: 奇特的一生
    
 译者:候焕闳、唐其慈
  
 出版社:海燕出版社
  
 在开始讲这本书之前呢,我们先来看看一个故事。有一个这么一个学者,他在部队复员回来后,就定下了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他知道这是一项大工程,要用许许多多的时间去研究它们。在努力工作之余,他又显得那么的不从正业,有时候跑去研究一下历史,有时候跑去研究一下美学,他的兴趣是那么的多,而且每一项都不是浅尝辄止,在其中一些研究上面,他还发表论文。后面,在学者的纪念会上,各界的人士都来发表他们对他的看法,在这时候这些学者才意识到,他们知道的只是一部分的他罢了,即使是他的家人也不知道他留下的知识遗产有多么巨大。他的时间似乎比别人都多的多。他是谁?他就是本书的主人公,柳比歇夫。
  
 他是前苏联家喻户晓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柳比歇夫这个人非常传奇,他这一辈子发表了70多部学术著作,涉及的领域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其中包括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无神论。到底是什么原因,竟然可以让这位杰出人物,在短短一生中取得这么多领域的成就?
  
 本书作者格拉宁,是俄罗斯著名作家。作者在写作时,仔细调查了柳比歇夫,认真地揣度柳比歇夫的精神内核,思考柳比歇夫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越是了解柳比歇夫,格拉宁就越为之倾倒,觉得有必要将这位了不起的人介绍给大家。又或是另一种渴求,让他迫切地希望大家知道柳比歇夫,那就是格拉宁相信柳比歇夫身上有一个秘密,那就是他切实地管理时间的秘密,而这个秘密也是他成功的原因。
  
 在这本书里,作者详尽地将柳比歇夫管理时间、管理自己的方法告诉大家。在拆解的过程中,根据内容的逻辑性,我们先深入了解柳比歇夫本人,看看为什么作者格拉宁如此推崇他。接着,我们来学习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明白他是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最后,我们来了解时间统计法的好处,看看这样的时间统计法会给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首先,我们来看看,柳比歇夫的个人知识储备量。从作者收集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柳比歇夫一生发布了70余部学术著作,文学、生物学、天文学等领域都有涉及到,关于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相当于写了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
  
 单是从文献数量和涉及的领域来看,柳比歇夫可以说是知识面深广了,为什么他能用有限的时间对这么多个领域,都如此熟悉、并有所钻研呢?在这里,就不能不体提及他的学习态度了,柳比歇夫是个好奇心极强的人,并热衷于仔细研究新事物。
  
 柳比歇夫看书有一套巧妙的总结方法,如果一本书谈的是柳比歇夫不太了解的新东西,他就尽量的做摘要,概括书中的精华。如果是比较重要的书籍,通过对书中内容的思考后,他就写份评论性的简介。这样一来,只要翻开总结,柳比歇夫就可以想起,并找到这书中他需要的知识。同时,在这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一旦可能会利用到,他就可以随取随用。
  
 在这些总结中,除了柳比歇夫的专业生物学外,还有其他不同领域的总结,比如文学、数学、天文学等。他求知若渴的天性,使他无论看什么书籍,都要分析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例如康德的《纯理性批判》,他为之写了相当长的论文,用了将近一百张的练习纸。
  
 他批判地吸收符合自身理念的知识,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还极善于吸取作者书中的观点,有的书,他只用一张纸就可以总结好;有些大部头,他用几张纸也能对其进行归纳。而且,他每一次散步,都会用来捕捉昆虫;在废话连篇的会议上,他还会拿出纸张进行演算。英语是他用那些零零碎碎的通勤时间学会的。在他眼中,学习和工作的时间是有那么的多 。这就像一种正向循环,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柳比歇夫越发感到自己所知甚少,于是他就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查缺补漏,这么一来,他的知识面也就越来越广了。
  
 那么,在了解了柳比歇夫的知识储备和他的看书学习方法后,我们来看看,他的一个有些别致的兴趣爱好,那就是整理文档,并将所有记录保存收纳好。
  
 我们应该知道,柳比歇夫生活在上个世纪末的苏联中,那时学者们了解知识的途径一般是书籍,所以说知识的整理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当使用资料时,却找不到资料的详细来源,那可真是大灾难了,毕竟重新翻找记忆中的文字片段,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更何况那段所要应用的文字,可能还来自于零散的报刊杂志呢。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整理文档对学者的重要性了。柳比歇夫整理的文档不仅包括他发表的作品、读过的材料、写过的总结,还包括他写的各种书信和日记。他将这些材料按照自己习惯的排列整理方式放置好,一旦需要使用时,就可以信手拈来,不用在浩瀚的资料中,如同无头苍蝇一样反复寻找。
  
 那么,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现在,我们还有必要养成这样别致的“兴趣爱好”吗?我们有必要学习柳比歇夫,像个有整理癖的人一样,把自己接收到的讯息,都分门别类地放置吗?
  
 事实上,正是因为现在我们接触的信息更多了,很多信息都是在脑海里转瞬即过。很多时候,我们很多信息临时都能搜索到,没有必要记录和收藏,往往需要用到的时候,却发现难以检索出来,最后只能想起来的,也只有模糊的碎片。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将它们收集和分类好了。如此一来,我们才能精准运用这些信息。
  
 实际上,材料都是积累出来的,就连所谓的灵感,也是积累出来的。像著名作家李敖,他是怎么看书的。他看书的方法也是有点“暴力”,每次看书的时候,他都要将有用的部分撕下来进行收集,如果双面都需要收集,那么就将其中一面影印了进行收集,或是直接买两本书。在这之后,李敖还要把学习的内容分类放置好,好让自己能够简单地找到需要的资料。
  
 所以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像柳比歇夫、李敖一样博闻强识,能言善辩的人,那么创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整理体系就十分重要了。
  
 那么,在了解柳比歇夫的兴趣爱好后,我们来谈谈作为学者的柳比歇夫的科研精神。尽管有那么多头衔的光环加身,实质上,柳比歇夫是一个非常富有原则,不畏强权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例子,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柳比歇夫正在研究害虫的经济价值时,得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那就是,他认为害虫的危害被夸大了。在调查中,他仔细分析各种资料数据,研究美国的材料,并且到各地进行考察,询问当地人相关情况,在调查结束后,他根据自己收集来的资料得出一个结论,害虫带来的损害并不是前人所认为的百分之十,而应该是百分之二。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那就是防治农业害虫部门的工作被夸大了。而这个结论也让防治农业害虫部门非常愤怒,部门的领导人对于节约不感兴趣,他们反而觉得这样的调查和结论是种侮辱,于是对柳比歇夫进行了反击。他们指责柳比歇夫想搞垮害虫防治工作,最后,学术委员会宣布柳比歇夫的学术观点是错误的,并取消他博士的学位。然而,柳比歇夫从没有悔过的意向。对柳比歇夫来说,能让他改变观点决不是奉命行事,而是证据。
  
 所以说,总结一下。柳比歇夫是一个知识面很广的人,但凡他看过的所有东西,他都会进行仔细研究。他有个特别的兴趣爱好,那就是整理文档,并将所有记录保存收纳。尽管有那么多的光环和头衔,但他为人富有原则,不畏强权,并对自身有着极高的要求。
  
 通过前面的讲解,我们对柳比歇夫有了更一步的了解了。接下来,我们来详细看看他的管理时间的方法。到底是什么样的方法,让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保持高效率、高输出的生活状态呢?
  
 柳比歇夫将他的时间管理方法称为“时间统计法”。时间统计法的第一步是制定计划,不仅仅是制定年计划、月计划、日计划 ,在计划任务的时候,还应该要思考这个计划值得自己花多少时间,柳比歇夫认为,用去的时间长度应该和计划内容的价值相匹配,也就是物有所值。在制定计划之中共有几个要点。
  
 首先,是要充分了解自己。我们要了解做这件事对自己有什么益处,举个例子,对柳比歇夫来说,写一篇具有独到见解的分析文章,会比写一篇普通级别的文章收获更多,但又比写一篇专业论述文章的收获少,所以,写这样一篇具有独到见解的文章,所用时间应该长于写普通文章的时间,又应该短于写专业论述文章的时间。就好像你写十篇日记,也只是流水账。其实对自己的写手水平,帮助不是太大。
  
 其次,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工作效率,当人们在预计完成任务的时间时,很容易高估自己的效率,比如将两小时才能完成的事情,估计一小时就能完成。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呢?觉得一件事情很简单,于是只预留了比较短的时间来完成,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才发现,规划的时间太短,不足以认真地完成这件事情,于是选择草草结束。这是因为,你没有充分了解自己完成这件事情的效率。
  
 接着,我们还要选定好时间做适合的事,柳比歇夫喜欢头脑清醒的时候看数学,累的时候看文学作品。他按照自己的工作时间分布情况,将一昼夜中的有效时间算成十个小时,分成三个或者六个单位,在各个单位中,他都按照自己的精力周期安排了不同的任务。例如,大部分人都是早晨的时候,思维比较清晰,所以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可以选择将困难任务安排在早晨。
  
 按照以上的几点来制定计划,好处就在于,不仅控制了任务量,还控制了任务执行时长,并且保证了这个时长和价值相对应。而在限定时长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避免分心和拖沓的问题。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知道了许多时间管理方法却还是难以管理时间呢?其实就是因为计划没有制定好,而失败的计划导致任务未有效完成,使我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对时间管理的方法产生怀疑。
  
 说完制定计划,下面我们来谈谈时间统计法的第二步,也就是记录时间,在这里,你需要做的事很简单,那就是把做事情的时间记录好。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只是工作的时间,休息的时间也应该记录出来,这是什么道理呢?
  
 在柳比歇夫看来,所有的时间都是等价的,没有什么时间是浪费的,所以所有的时间都有记录的必要。这样的时间记录方法,不但能让柳比歇夫准确地知道,今天工作的时长和内容,还知道自己的休息时间和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当他一天的工作没有完成时,他就可以判断是什么被事情耽误了。
  
 同时,在记录休息时间后,柳比歇夫意识到碎片时间的可利用价值是很大的,于是,在乘火车和排队的时候,他也不会停止学习,会看看书。有一句话这样说,我不是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每个人的一天都只有24小时,要增加知识储备量,就要利用好时间的潜力,从时间中去寻找时间。
  
 最后,我们来看看时间统计法的第三步,那就是对统计的时间进行计算总结,如果只有制定计划和记录时间却不进行总结计算,那么就像是开会却不进行会议总结一样,总有遗漏,在计算总结中,计算,是计算任务预计耗时和实际耗时的差异,总结,是总结工作和休息事项。
  
 计算任务预计耗时和实际耗时的差异,是为了分析差异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制定计划方面,比如,制定计划的时候对自己的效率估计是否正确。二是执行计划方面,比如,在执行计划的时候是否存在分心、拖沓等现象。在这样的计算与分析过后,下一次制定计划的可行性,以及预计任务耗时的准确度便会上升,并且在执行相似的工作任务时,也能较清晰地了解,自己大概需要消耗多少时间完成,并为之提前做好准备。而如果每一次制定计划你都能按时按量完成,那么对你而言,时间就不再是追着你跑的敌人,而是可以沟通交流的朋友。
  
 在掌握了计算时间技巧和好处后,我们来看看如何进行计算总结,首先,将今天所做的同个事件的时间相加,举个例子,你今天用零散的时间看了《奇特的一生》这本书后,又看了几集综艺,在晚上做时间统计时,将同个事件的时间相加后,在总结中写明,今天一共看了《奇特的一生》多少页,零碎的时间总共花了多长;以及看了多少集综艺,耗时多久。然后,将这些事件分成两类,也就是工作事项和休息事项。工作事项是和工作学习直接相关的事件,例如看专业书,做研究等。休息事项包括像看电影、闲聊、逛街等和工作学习不直接相关的事情。
  
 最后,只将工作事项的全部时长相加,也就是将看专业书、做研究等“正事”的时间全部相加,这样一来,只要看这工作事项的总时间,我们就能知道今天的工作时长情况了。至于休息事项,我们只做第一步的“将同个事件的时间相加”,并不进行合计。
  
 这样子,如果我们想要在学业或者工作上“进修”时,就可以针对单个的休息事项做出调整和改变。比如,进行总结时,我们发现休息事项中看综艺的时长有两小时,那么,当我们想要明天多投入点时间来工作学习时,就可以考虑缩减看综艺的时长。
  
 这样三步总结下来,我们既可以看到今天做了多少“正事”,又可以知道在二类事项中的各项“杂事”中,我们花了多少时间。
  
 除了每日总结之外,柳比歇夫还会做月总结和年度总结。在每次总结之后,他会立刻制定下一步的计划。
  
 在这样的时间统计中,柳比歇夫对自己的工作“含金量”一清二楚,每篇论文都的“成本”核算,比如看书、找资料、讨论等,每个步骤花了多少时间他都了如指掌。而这些计算的时间,也为他下次做相似计划的时候,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好了,以上就是时间统计法的三个步骤,首先,我们要制定计划,在计划任务的时候,还应该思索这项任务值得自己花多少时间,其次,我们要记录时间,工作的时间和休息的时间都应该记录出来。最后,我们还需要进行计算总结,计算任务预计耗时和实际耗时的差异,总结工作和休息事项。
  
 通过前面的讲解,我们既了解了柳比歇夫,又知道了怎么使用时间统计法,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使用时间统计法的好处,看看使用这样的方法后,生活会有什么变化。
  
 首先,时间统计法提升了时间的质量,拥有更高的效率。我们分别来看看时间统计法的三个步骤,制定计划,记录时间和计算总结。第一步,在制定计划中,我们认真分析了一天中可用的时间和今日的工作量,可以有效率地将不同的计划列入不同的工作时间段中,让任务分配更加合理。第二步,在记录时间中,我们注视着时间的流动,更有效率的执行当前任务。第三步 ,在计算总结中,我们回顾当天工作和休息的过程,能知道有哪些事情耽误了我们的工作,通过分析、反思后得出经验和总结,从而对计划做出调整改变,提升工作效率。
  
 时间统计法的妙处就在这里,虽然它不能增加你的时间长度,但是它可以增提高你的时间质量,让你节约和利用好固有的时间。
  
 举个例子,同样是看书,有些人只做记录和写书评,但是使用时间统计法做总结记录后,我们知道了我们看多少页用了多少时间,并据此判断下次看同类书要多少时间。当下次看同类书籍,实际耗时和计划耗时差异大时,我们就可以分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比如是书的深度有差异,或是其中一本的涉及面更加广了。这样一来,对比了两本书后,我们对于书籍的印象就更深了,同时,在我们的脑海中,这两本书也有了连接点,从而形成坚固的知识体系。
  
 除了能够提升了时间的质量,拥有更高的效率外,我们还可以使用时间统计法,将时间掌握在手中,更加珍惜时间。
  
 我们先来谈谈一个和时间认知曲解相关的实验,美国大学的伯曼博士和约翰博士通过大量的实验和验证,得到了这样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结论,那就是,人们普遍相信他们明天会拥有比今天更多的金钱,和人们普遍相信自己明天会有更多的时间。并且通过仔细调查和对比分析,他们发现,在这两者之中,人们对时间的曲解程度,远远高于对金钱的曲解程度,人们更倾向于认同:明天的时间会有更多。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普遍会认为明天的时间会比今天多呢?我们都知道,学习的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反馈,通过看老师在试卷上的改错,意识到知识上还有缺漏,又或者喝热水被烫到嘴,意识到不能喝太热的水。但是,我们却难以在时间上得到像这样明确的反馈,因为我们看不到也摸不着,所以当我们浪费时间时,我们感受不到像“烫嘴”一样的实质反馈,从而做出有效改变。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时间统计法,减少这种曲解,从而更加珍惜时间。因为在时间统计法中,时间通过每天的时间统计向我们的大脑进行反馈,比如在总结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今天的用时情况,知道今天的时间中哪些是被浪费的,哪些是被充分利用的。这也是柳比歇夫所说的,“被安排好的不是命运、行动、心情,而是时间。”在柳比歇夫的感受中,时间变成了可安排可计划可掌握的实体,他通过这个实体告诉自己,要珍惜每一寸光阴。
  
 好了,我们接着来谈论一下时间统计法的最后一点好处,那就是,对时间流逝感觉更精准,缓解焦虑感。
  
 焦虑感一词在现代社会中经常被提及,在畅销书籍《应对焦虑》中提到,导致焦虑的因素之一是现代快速的生活节奏。在现代社会中,交通比以前便捷了,生活节奏也变快了。现代人基本都在忙于做事,这和人体的自然生命节奏是相互矛盾的。
  
 实际上,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天同样都是24小时,而在同样的时间容量中,现代人接受的信息比之前多得多,时间管理不来,自然就会产生焦虑感。就像赛伯乐投资公司董事长朱敏所说的,“人们常说要和时间赛跑,我却觉得自己一直被时间追着跑,被追的死去活来。”
  
 而使用了时间统计法之后,在制定计划层面,我们可以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来规划一天的时间;在记录时间层面,我们可以调节我们对时间的感受,对时间的流逝感更加精确,我们是和时间携手并进,而不是被时间追着跑的;在计算总结层面,我们可以回顾今天的时间去处,为明天的时间做出安排。
  
 通过上述学习,我们知道了时间统计法的种种好处。通过时间统计法,首先,我们可以提升时间的质量,拥有更高的效率,其次,我们可以将时间掌握在手中,珍惜时光,最后,我们还可以对时间流逝感觉更精准,缓解焦虑感。
  
 在《奇特的一生》这本书里,我们深入了解了柳比歇夫这个人,及其推崇的时间统计法。
  
 首先,我们了解到,他是一个知识面非常广阔的人,有着整理文档和保存记录的习惯,除此之外,他在科研上富有原则,不畏强权。接着,我们还学习了他的时间统计法。具体怎么做呢?第一步,它要求我们要制定计划,在计划任务的时候应该思考,这任务值得自己花多少时间;第二,我们要记录时间,不只是工作的时间,休息的时间也应该记录出来;第三,我们要计算总结,计算任务预计耗时和实际耗时的差异,总结工作和休息事项。
  
 学习了时间统计法后,我们明白了使用时间统计法有着多种好处,它不但能够帮助我们提升时间的质量,拥有更高的效率;同时,通过时间统计法,我们能够将时间掌握在手中,更加珍惜时间;此外,我们还能够通过这个方法,对时间流逝感觉更精准,从而缓解焦虑感。

《奇特的一生》

6. 读书笔记201923:《奇特的一生》

本周读书记录:
  
 《奇特的一生》
  
 《极简思考》(已读完导读部分)
  
 
  
                                          
  1. 全书结构与内容 
  
 《奇特的一生》一书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导读与正文。导读是李笑来、秋叶、战隼、邹鑫、吴刚、张兆杰写的有关于时间统计法的文章。正文共有十六章,主要介绍了柳比歇夫以及他的时间统计法,这本书属于纪实散文。
                                          
 
  
                                                                                                                          
  2.  读书心得体会 
  
 《奇特的一生》一书围绕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 展开的,而许多人对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很感兴趣,指望这个方法能够带来成效。作者对这一想法感到惊讶与不安,给出的解释是: 一个人只有向 自己提出远大目标时, 这个时间统计法才能成立。 个人觉得这一点很重要,不仅限于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还有其他的时间管理法, 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数人去看时间管理类的书时抱有的目的就是:通过去执行书中的时间管理法从而带来成效,可事实上时间管理方法是建立在我们有明确的目标后,更好地利用时间去实现目标,而不是在没有目标时指望时间管理法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改变。  同样地,我觉得这一点也适合于自律,和一群小伙伴们坚持100天自律挑战,很多时候我们希望是通过自律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但却没有明确的目标,所以在坚持了30多天的打卡之后,开始出现了懈怠,觉得自律打卡这件事反而变成了自己的负担。 
  
  诚然,自律也好、时间管理也罢,都只是用于更好地或者说更快地达成目标、实现梦想的手段与方法,并不是目的。如果没有明确的长远目标或短期目标,自律或者时间管理只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更多的压力与负担。( 当然,我想自律、更好地进行时间管理是有方向的,虽然还没有转化为具体的目标^_^ )。 
  
 最后,邹鑫的统计分析时间日志的三种方式挺有趣的,时间投资统计法是记录自己的有效投资时间的,生命轮统计法是统计自己的时间在各方面的分配情况,输入输出统计法是统计自己在输入与输出方面的时间分配情况的。有效的时间管理方法并不是最适合自己的,所以多去实践并调整,从而找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吧。
                                          
  3. 好句摘抄 
  
  4. 写在最后:关于阅读 
  
 从4月第二周参加叶子自律成长营后开始看书,到现在恰好两个月的时间,看了16本书。若说阅读速度,比起那些阅读营一天10多本的速度而言确实慢了不少。若说阅读成效,很多书读完我都忘了,因为没有及时做好读书笔记。所以,阅读到底有没有用呢?我只想说,最近开始喜欢上看书,几乎每天都会看一点,我不追求读完一本书就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阅读有没有用这个问题,等我读完100本书后再说吧。 很多时候,很多方法或思想没有用不是因为它们真的没有用,而是因为自己还够不到那个层次。

7.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奇特的一生》看完,紧接着又看了《只管去做》最近急需多看几本时间管理的书籍
  
 原先以为奇特的一生主要介绍的是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后来看完多数感觉是一个人物传记类的散文,作者格拉宁通过柳比歇夫的一些笔记和日记,以及几次仅有的面聊,去描述和探索这样一个杂家的一生,为什么说他是杂家,因为他在很多领域都有一些研究,有人说他是个数学家,有人说他是个哲学家,又有人说他是个生物学家,还有人说是科学家,他是如何在这么多个领域都能有所研究和探索的呢?
  
 很多人都以为这么多个领域做研究一定是花了很多时间,而事实上根据柳比歇夫留下来的日记记录,他的平均一天工作时间只有五六个小时,比8小时上班族花在工作上的时间还要少,他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书中确实说到了他的时间统计法,我们以前听说时间管理比较好用的工具是任务清单,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不同于我们认识的时间清单,他是把每天花在工作上的时间一条条记录下来,地点,事件,花了多长时间,按这样的格式一条条记录下来,然后一周,一个月做一次复盘,每年还会做一个年终报告,看看自己的时间是不是按预期的放在该放的项目上,是否有需要调整的项目,就这样,柳比歇夫56年每天坚持给自己的时间做统计,而事实上我们常人是很难做到的
  
 在这本书里我没学习到什么高级的时间管理方法,因为坚持每天去做时间统计一般人真的很难坚持,我只是通过这本书感悟到,我们需要对时间有感知,我们应该把时间花在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或者自己设定的目标上,做事情的时候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这样会大大提高时间效率,从忙碌中去感知生命,感知幸福,我们也可以试着把每天做的事情记录下来,更好的去感知时间的流逝,以及我们真正利用了多少时间去做了自己想做而有意义的事情,对待时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敬畏心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8. 《奇特的一生》

 这是一本传记,描述了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这里的奇特我理解为常人眼中的奇葩——令人难以理解却心生敬佩。原因在于他一生都在耗费精力去 认真记录和统计自己花费的时间 ,这种看起来笨笨的行为在常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而纵观他的一生,成果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更重要的是,他 将自己的一生都仔细规划,设定了很好的人生 ,这种设定计划人生的能力和效果是让人佩服的,说真的,规划自己的人生是我一直都希望练就的能力,但从没想到真的存在这样的一个人,他能波澜不惊地成功地完成这件事情,并且成效显著。
   这是硕果累累的一生——柳比歇夫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研究资料、文献、报告、书信等等,产量之高令人瞠目;这是平平淡淡的一生——柳比歇夫每天例行公事一般地记录自己的事件·时间日志,兢兢业业,诚诚恳恳,每天如此,毫无例外;这是格外幸福的一生——柳比歇夫在26岁时就确定了自己人生的目标,穷尽毕生之力研究昆虫分类,这一人生目标的确定,让他十分确定自己生活中的重点,并让他在每一天的向目标接近的过程中获得成就和充实感;这是丰富多彩的一生——柳比歇夫在精神方面对自己的要求和在研究上一样严格,他不断追求真理,只不过这些东西是他本能要去追寻的,属于他闲暇时光中享受乐趣的一部分。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就是他这一生的秘密所在。但这个方法其实没有多么神秘复杂的,其实就是: “记录”、“计划”和“总结” 。   在 “记录” 的过程中,他逐渐知道了自己要做的事情大概会花多少时间,掌握了自己的能力和时间的相对关系,逐渐建立了对时间的精确感知度。   同时,他会 “计划” 和 “总结” 。    “计划” 就像做预算一样,分配自己的时间,比如按照经验去确定这个月能够读几本书;而 “总结” 就像做周期结算一样,复盘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当然时间一去不复返,时间的使用情况会用自己完成的事情去衡量,有时还会有盈余和赤字的产生。   在 “记录”“计划”和“总结” 的过程中,他对时间的感知度越来越精确,越来越能够提升时间的利用效率。   看起来就像是,他在完成人生绩效,不断地统计花了多长时间去什么事情,做到了对人生的量化。   你肯定觉得这方法很笨,我也觉得,作为一个处于工业4.0时代的90后,要我用这种原始办法一点点记录我的时间花销,真做不到。但是我们觉得这方法笨,其实是因为它的原理太简单。而我们做不到的原因肯定不是因为它太简单,而是因为它需要坚持,它需要自律。
   
                                           
   表面上看起来,柳比歇夫一生丰满而幸福的原因是他的时间统计法。 但这绝不是唯一原因。    这个时间统计法有效的前提一定是,确定了坚定的 人生目标 。柳比歇夫在26岁的时候就确认自己要将一生奉献给生物分类科研工作,而他最后只完成了地骚这一种生物中的几类的研究,所以他才会觉得时间太不够用,才会去千方百计地提高自己的时间利用效率,所以才会渴望去了解和感知时间。所以说,只有确定了坚定的人生目标,才能从根本上理解时间的重要性,才能有动力去了解时间,把时间当做朋友。   人生目标,是一个被讨论烂了的话题。在网上随便一搜,就有很多确定人生目标的方法,这里已经没有必要再赘述了。   如果你真的没有人生目标,可以这么做:首先上网搜一个方法, 知乎上这几个 就很好;接着找一个半天的时间,这周日的上午就刚好,取消聚会,早点起床,一个人,一张桌子,一张纸,一支笔。   给自己一上午的时间去找人生的目标,这就像是为了买股票而花两个小时的时间去研究一个公司一样,这一点点付出,会让你收益匪浅。   除了坚定的人生目标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点——拥有并坚守 良知 。良知是幸福的源泉,否则,没有良知的柳比歇夫只能是一个效率极高的机械而已,不可能被越来越多的人奉为榜样。
   客观上讲,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虽然给他带来了一生的幸福,但它不一定适合我们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具体的情况,我觉得这本书可以借鉴的点在于:首先 了解自己 ,要知道自己的目标和使命所在;其次才是 了解时间 ,找到自己的能力和时间之间共振的节奏,柳比歇夫用了时间统计的方法,可以借鉴但不一定必须照搬;最后是把时间当做朋友,说白了,就是 坚持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当你确认了方向,就动手做吧,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时间是最真诚而不会说谎的朋友,它会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衡量你的付出,既不压榨也不放水;不论是低谷还是高潮,它都默默陪伴着你;你付出的点点滴滴,时间都帮你积攒着,你摊平在每分每秒中的汗水,最终都会厚积而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