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膜炎简介

2024-05-21

1. 病毒性脑膜炎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疾病名称    5  英文名称    6  病毒性脑膜炎的别名    7  分类    8  ICD号    9  流行病学    10  病因    11  发病机制    12  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     12.1  病毒性脑膜炎    12.2  病毒性脑炎     13  病毒性脑膜炎的并发症    14  实验室检查     14.1  周围白细胞计数    14.2  脑脊液检查    14.3  病毒学检查     15  辅助检查     15.1  影像学检查    15.2  脑电图     16  诊断    17  鉴别诊断     17.1  颅内其他病原感染    17.2  Reye综合征     18  病毒性脑膜炎的治疗    19  预后    20  病毒性脑膜炎的预防    21  相关药品    22  相关检查    附:    1  治疗病毒性脑膜炎的中成药       1  拼音   bìng dú xìng nǎo mó yán
   2  英文参考    [医]  virus meningitis
   3  概述   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和病毒性脑膜炎(virus meningitis)均是指多种病毒引起的颅内急性炎症。由于病原体致病性能和宿主反应过程的差异,形成不同类型疾病。若炎症过程主要在脑膜,临床重点表现为病毒性脑膜炎。主要累及大脑实质时,则以病毒性脑炎为临床特征。大多患者具有病程自限性。
  病毒性脑膜炎(virus meningitis)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多称作无菌性脑膜炎(aseptic meningitis),这可能是由于患者有典型的脑膜 *** 征而脑脊液检查采用涂片及培养方法找不到细菌和真菌,病理形态学改变又和病毒感染相似的缘故。
  患者主要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高热、头痛、肌痛及脑膜 *** 征,脑脊液为无菌性炎性改变,病程短,预后良好。易感人群普遍,婴幼儿,儿童及成人均可患病。
   
   4  疾病名称   病毒性脑膜炎
   5  英文名称   virus meningitis
   6  病毒性脑膜炎的别名   aseptic meningitis;sporadic encephalitis;viral encephalitis;病毒性脑炎;散发性脑炎
   7  分类   神经内科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8  ICD号   B30
   9  流行病学   目前尚未查到权威性的较全面的发病率统计学资料。
  柯萨奇病毒及埃可病毒成为病毒性脑膜炎最常见的病原,本病一般呈散发性,但在国内、外均有夏季及初秋小范围流行的报道。
  柯萨奇病毒及埃可病毒为肠道病毒,进入机体内的途经主要是:粪→手→口,即经肠胃道传播,其次则经呼吸道。易感人群普遍,婴幼儿,儿童及成人均可患病。
   10  病因   随着病毒学研究特别是组织细胞培养,血及脑脊液感染病原学检测技术的发展,现已明确,本病大多数为肠道病毒感染,其次为腮腺炎病毒及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少数为疱疹性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及水痘带状疱带状疱疹病毒。
  此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及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等病毒偶可导致本症。
  肠道病毒(enterovirus)是一种最小的无被膜RNA病毒,可在污水中较长时期生存,人类为肠道病毒的天然宿主。肠道病毒一旦进入人体可以进入细胞胞质并破坏及杀死细胞。肠道病毒一般分为3种,即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及埃可病毒(ECHO virus),此外,还有尚未分类的肠道病毒。而这几种肠道病毒均有许多亚型,如柯萨奇病毒有A型及B型,但两型均可引起病毒性脑膜炎,并偶可引起脑炎及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埃可病毒可在正常粪中经细胞培养分离出来,一般并不致病,埃可病毒有30余种血清型。
   11  发病机制   病毒经肠道(如肠道病毒)或呼吸道(如腺病毒和出疹性疾病)进入淋巴系统繁殖,然后经血流(虫媒病毒直接进入血流)感染颅外某些脏器,此时患者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在病毒血症的后期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并经脉络丛进入脑脊液,出现中枢神经症状。若宿主对病毒抗原发生强烈免疫反应,将进一步导致脱髓鞘、血管与血管周围脑组织损害。
  该病毒在人体内还可导致心肌炎、咽炎、肋间肌痛及皮肤等器官损害。
  病理改变大多弥漫分布,但也可在某些脑叶突出,呈相对局限倾向。
  脑部大体观察一般均无特殊异常,可见脑表面血管充盈及脑水肿的表现。脑膜和(或)脑实质广泛性充血、水肿,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病变主要在软脑膜,可查见蛛网膜有单核细胞浸润,大脑浅层可有血管周围炎细胞浸润形成的血管套,血管周围组织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和髓鞘崩解。但深层脑及脊髓组织无炎性改变和神经细胞坏死的证据。
  在有的脑炎患者,见到明显脱髓鞘病理表现,但相关神经元和轴突却相对完好。此种病理特征,代表病毒感染激发的机体免疫应答,提示“感染后”或“过敏性”脑炎的病理学特点。
   12  病毒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   由柯萨奇病毒或埃可病毒所致的病毒性脑膜炎,临床表现相似。婴幼儿,儿童及成人均可患病。起病急性或亚急性,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喉痛、全身无力,较快出现颈部强直及典型的脑膜 *** 征如Kernig征阳性。重者可出现昏睡等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少数患者出现唇周疱疹应考虑是否为疱疹性病毒所致,腮腺肿大者当应考虑有腮腺炎病毒感染的可能。
  病情轻重差异很大,取决于病变主要是在脑膜或脑实质。一般说来,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经过较脑膜炎严重,重症脑炎更易发生急性期死亡或后遗症。
   12.1  病毒性脑膜炎   急性起病,或先有上感或前驱传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软弱、嗜睡。年长儿会诉头痛,婴儿则烦躁不安,易激惹。一般很少有严重意识障碍和惊厥。可有颈项强直等脑膜 *** 征。但无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病程大多在1~2周。
   12.2  病毒性脑炎   起病急,但其临床表现因主要病理改变在脑实质的部位、范围和严重程度而有不同。病毒性脑炎病程大多2~3周。
  (1)大多数患儿在弥漫性大脑病变基础上主要表现为发热、反复惊厥发作、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和颅压增高症状。惊厥大多呈全部性,但也可有局灶性发作,严重者呈惊厥持续状态。患儿可有嗜睡、昏睡、昏迷、深度昏迷,甚至去皮质状态等不同程度意识改变。若出现呼吸节律不规则或瞳孔不等大,要考虑颅内高压并发脑疝可能性。部分患儿尚伴偏瘫或肢体瘫痪表现。
  (2)有的患儿病变主要累及额叶皮质运动区,临床则以反复惊厥发作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发热。多数为全部性或局灶性强直阵挛或阵挛性发作,少数表现为肌阵挛或强直性发作。皆可出现痫性发作持续状态。
  (3)若脑部病变主要累及额叶底部、颞叶边缘系统,患者则主要表现为精神情绪异常,如躁狂、幻觉、失语以及定向力、计算力与记忆力障碍等。伴发热或无热。多种病毒可引起此类表现,但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者最严重,该病毒脑炎的神经细胞内易见含病毒抗原颗粒的包涵体,有时被称为急性包涵体脑炎,常合并惊厥与昏迷,病死率高。
  其他还有以偏瘫、单瘫、四肢瘫或各种不自主运动为主要表现者。不少患者可能同时兼有上述多种类型表现。当病变累及锥体束时出现阳性病理征。
   13  病毒性脑膜炎的并发症   1.意识障碍,甚至去皮质状态等不同程度意识改变。
  2.颅压增高症状,若出现呼吸节律不规则或瞳孔不等大,要考虑颅内高压并发脑疝可能性。
  3.多数完全恢复,但少数遗留癫痫、肢体瘫痪、智能发育迟缓等后遗症。
   14  实验室检查    14.1  周围白细胞计数   周围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14.2  脑脊液检查   外观无色透明,压力正常或稍高,白细胞轻至中度升高,一般在(25~250)×106/L。发病后48h内中性多核白细胞为主,但迅速转为单核细胞占优势。蛋白轻度增加,糖正常,氯化物偶可降低。涂片和培养无细菌发现。
   14.3  病毒学检查   部分患儿脑脊液病毒培养及特异性抗体测试阳性。恢复期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高于急性期4倍以上有诊断价值。
   15  辅助检查    15.1  影像学检查   脑部CT或MRI一般无异常。
   15.2  脑电图   以弥漫性或局限性异常慢波背景活动为特征,少数伴有棘波、棘慢综合波。慢波背景活动只能提示异常脑功能,不能证实病毒感染性质。某些患者脑电图也可正常。
   16  诊断   大多数病毒性脑膜炎或脑炎的诊断有赖于排除颅内其他非病毒性感染、Reye综合征等常见急性脑部疾病后确立。
  少数患者若明确地并发于某种病毒性传染病,或脑脊液检查证实特异性病毒抗体阳性者,可直接支持颅内病毒性感染的诊断。
  根据临床起病比较迅速,以发热、头痛为主,有脑膜 *** 征,CSF检查无色透明,白细胞呈轻、中度增多,且以单核细胞为主等改变,若患者缺乏脑主质损害的证据,不难考虑为病毒性脑膜炎。但仅就临床表现完全排除病毒性脑炎并非易事,特别是病情严重,发生神志障碍及抽搐者,即使脑部影像学检查提示脑主质并无损害也难完全排除。
  既往在病原学的诊断中,多借血、CSF、咽拭子进行病毒细胞培养及分离,但需时且阳性率并非理想。目前多采用血清学检测柯萨奇、埃可及单纯疱疹等病毒抗体进行确诊,一般须在发病后数天方能测出阳性结果,且抗体可在血中存在数周。另从CSF或血中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病毒也有助于确诊病原。
   17  鉴别诊断   夏秋季发病者应和日本乙型脑炎鉴别,后者脑CT或MRI多有基底核区病变。散发的患者在和单纯疱疹性脑性脑性脑炎鉴别时,除注意后者唇周常有疱疹外,脑CT和MRI常示颞叶及额叶腹侧有显著的损害。此外,尚需和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梅毒性脑膜炎及细菌性脑膜炎鉴别。
   17.1  颅内其他病原感染   主要根据脑脊液外观、常规、生化和病原学检查,与化脓性、结核性、隐球菌脑膜炎鉴别。此外,合并硬膜下积液者支持婴儿化脓性脑膜炎。发现颅外结核病灶和皮肤PPD阳性有助结核性脑膜炎诊断。
   17.2  Reye综合征   因急性脑病表现和脑脊液无明显异常使两病易相混淆,但依据Reye综合征无黄疸而肝功明显异常、起病后3~5天病情不再进展、有的患者血糖降低等特点,可与病毒性脑膜炎或脑炎鉴别。
   18  病毒性脑膜炎的治疗   病毒性脑膜炎缺乏特异性治疗。但由于病程自限性,急性期正确的支持与对症治疗,是保证病情顺利恢复、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主要治疗原则包括:
  1.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与合理营养供给。对营养状况不良者给予静脉营养剂或人血白蛋白(白蛋白)。
  2.控制脑水肿和颅内高压。
  3.控制惊厥发作及严重精神行为异常。参见“癫痫”节中癫痫持续状态的抢救。
  4.抗病毒药物  阿昔洛韦(无环鸟苷),每次5~10mg/kg,每8小时1次。或其衍生物更昔洛韦(丙氧鸟鸟苷),每次5mg/kg,每12小时1次。两种药物均需连用10~14天,静脉滴注给药。主要对单纯疱疹病毒作用最强,对其他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也有抑制作用。
  病毒性脑膜炎由柯萨奇或埃可病毒所致者,一般采用激素地塞米松(氟美松)静脉滴注以控制炎性反应,成人剂量为15mg/d,儿童酌减。早期适量应用甘露醇及呋塞米(速尿)脱水剂可减轻脑水肿症状。当考虑尚难排除单纯疱疹病毒或水痘带状疱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者,应及时应用抗病毒制剂。对发生呼吸困难,吞咽障碍及抽搐的患者应对症采用呼吸机,鼻饲饮食及药物处理。
   19  预后   因肠道病毒感染所致脑膜炎者,一般病程比较良性,预后较好;单纯疱疹病毒所致者,若未及时采用药物治疗则预后较差。
   20  病毒性脑膜炎的预防   病毒性脑炎没有传染性,早期症状类似感冒,很容易被患者忽视。
  1.注意增强体质,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2.新生儿及儿童按要求积极实施计划免疫接种。
  3.早期综合治疗,减轻并发症和后遗症。
   21  相关药品   人血白蛋白、阿昔洛韦、更昔洛韦、氧、地塞米松、甘露醇、呋塞米
   22  相关检查   浆细胞、白细胞计数
  治疗病毒性脑膜炎的中成药   局方至宝丹 。临床用于脑血管意外、肝昏迷、乙型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球菌性脑膜球菌性脑膜炎、中毒性痢疾、癫痫、小儿...
   玉屏风散 菌、星形奴卡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枯草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佐药防风新鲜汁...
   五苓散

病毒性脑膜炎简介

2. 病毒性脑膜炎的介绍

病毒性脑膜炎是一组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软脑膜(软膜和蛛网膜)弥漫性炎症综合征,主要表现发热、头痛、呕吐和脑膜刺激征,是临床最常见的无菌性脑膜炎。大多数为肠道病毒感染,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A和B、埃可病毒等,其次为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疱疹病毒和腺病毒感染,疱疹性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及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脑脊液无色透明,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白细胞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病程呈良性,多在2周以内,一般不超过3周,有自限性,预后较好。

3. 病毒性脑膜炎的预防

1.一般措施平时多锻炼,提高抗病能力,预防感冒与肠道感染;2.疫苗接种按时接种麻疹、风疹、腮腺炎等疫苗;灭蚊、防蚊、预防接种乙型脑炎疫苗。

病毒性脑膜炎的预防

4. 病毒性脑膜脑炎

病毒性脑膜炎、脑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情轻重不等,轻者可自行缓解,危重者易导致死亡或留下后遗症。 
(一)临床表现: 
病毒性脑膜炎:起病急,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或有皮疹。年长儿眼球后痛、颈、背、下肢痛及痛觉异常;婴儿则为哭闹、烦躁,但意识清楚,无抽搐或颈强直。 
病毒性脑炎:不同病因引起的脑炎表现不同,可见以下几种类型: 
a、病初症状轻,迅速陷入昏迷继而死亡; 
b、病初即高热,频繁抽搐,异常动作或幻觉,其间有短暂清醒期; 
c、病初轻微发热、头痛、轻度鼻咽炎、腹痛、恶心、呕吐等,继而体温逐渐上升后,精神萎靡,反应迟钝,抽搐发作,颈强直。 
(二)治疗: 
在未除外细菌感染前,常规给予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在疑似疱疹病毒脑炎时,给予疱疹净、无环鸟苷等。高热时用药物降温或物理降温,减轻脑水肿可用甘露醇脱水,及时处理呼吸衰竭、心衰等并发症。 
(三)预防保健: 
平时多锻炼,提高抗病能力,预防感冒与肠道感染,一旦患者及时有效地治疗,防止其恶化。按时接种麻疹、风疹、腮腺炎等疫苗;灭蚊、防蚊、预防接种乙型脑炎疫苗。 


病毒性脑炎 

一、前言 

1、病毒性脑炎(简称病脑)是由各种病毒引起的一组以精神和意识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2、病前1-3周多有上呼吸道及胃肠道感染史,接触动物或昆虫叮咬史。 

3、该病病情轻重不等,轻者可自行缓解,危重者可导致后遗症或死亡。 

二、高热的护理方法 

1、体温上升阶段:寒颤时注意保暖。 

2、发热持续阶段:应用退热药时注意补充水分。 

3、退热阶段:及时更换汗湿衣服,防止受凉。 

4、注意口腔清洁和皮肤清洁,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瘦肉稀饭、面条、青菜汤等。 

三、及早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早日康复 

1、让患儿瘫痪的肢体处于功能位置。 

2、对于清醒患儿,要更多关心、体贴患儿,增强自我照顾能力和信心。 

3、经常与患儿与交流,促进其语言功能的恢复。 

4、及早对患儿肢体肌肉进行按摩及做伸缩运动。 

5、恢复期患儿,鼓励并协助患儿进行肢体主动功能锻炼。 

6、活动时要循序渐进、注意安全、防止碰伤。 

四、为什么脑炎患儿要做腰椎穿刺术(简称腰穿)? 

(一)腰穿术的目的 

1、检查脑脊液的性质,对诊断脑炎、脑膜炎有重要意义。 

2、作腰椎麻醉,鞘内注射药物进行治疗。 

3、测定颅内压力和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阻塞、出血等。 

(二)腰穿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患儿去枕平卧4-6小时。防止因过早起床引起头痛、呕吐等症状发生。 


病毒性脑炎是因病毒感染而引起的脑实质炎症。 

〔病因〕 当病毒进入人体后,首先进入血液,引起病毒血症,随后可侵入全身器官或中枢神经系统;亦可由病毒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毒脑炎时,常引起神经细胞的炎症、水肿、坏死等改变,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当炎症波及脑膜时,则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 

〔症状〕 病毒性脑炎轻重差别很大。既有高热不退者,也有仅为低热者。通常都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呕吐、精神面色不好,困倦多睡。重者可有抽风、昏迷、肢体瘫痪、呼吸节律不整等表现。由于病毒的种类不同,脑炎的表现也就多种多样。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带病毒的蚊子传播而发生,最易引起高热、抽风、昏迷。发病急骤,进展迅速,致残率及病死率均较高。 

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脑炎病情亦十分严重。脑部不但有炎症、水肿,而且出血、坏死等亦较多发生。 

腮腺炎脑炎是流行性腮腺炎的一个合并症。病儿除腮腺肿痛外,逐渐产生头痛、呕吐等症状,提示脑部可能受到损害。有的病人在腮腺炎好转后才出现脑炎症状。极少数病人始终无腮腺炎之症象,一开始即为脑炎之表现。 

病毒性脑炎可通过临床表现、脑脊液化验、脑电图及C T来诊断。少数有条件的医院可做特异性抗体或病毒分离。以期进一步明确病原。 

〔治疗〕 确诊或疑似病人均可采用抗病毒治疗。对于单纯疱疹病毒引起者可用无环鸟苷;其它病毒引起者可用病毒唑及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 

病毒性脑炎的预后与所感染的病原密切相关。单纯疱疹病毒引起者预后较差。不少存活病人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除注意体格锻炼外,注射各种抗病毒疫苗是预防病毒性脑炎的根本途径。

5. 病毒性脑膜炎如何预防?

护理:
1.调摄注意休息,劳则伤气,气虚则加重病情;加强营养,进食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饮食。
2.护理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重症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对高热者应作物理降温;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对卧床不起者,应注意及时吸痰、排痰、翻身,防止坠积性肺炎和褥疮的发生。
病毒性脑膜炎、脑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情轻重不等,轻者可自行缓解,危重者易导致死亡或留下后遗症。

病毒性脑膜炎如何预防?

6. 病毒性脑炎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VirusMeningitis)是由多种不同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又称无菌性脑膜炎或浆液性脑膜炎。本病见于世界各地。其发病率每年为11~27/10万。临床表现类同,主要侵袭脑膜而出现脑膜刺激征,脑脊液中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白细胞增多。病程呈良性,多在2周以内,一般不超过3周,有自限性,预后较好,多无并发症。病毒侵犯脑膜同时若亦侵犯脑实质则形成脑膜脑炎。根据病情情况可呈大小不同的流行,亦可散在发病。一般认为本病属中医学温病、痉证范畴,乃由温热外袭,化热人营,蒙闭心窍,引动肝风所致.
  西医治疗本病一般疗效较好,多数在l~2周内能治愈,不留后遗症。极少数反复发作可致迁延难愈。中医治疗亦疗效较佳,且不易复发。
  护理:1.调摄注意休息,劳则伤气,气虚则加重病情;加强营养,进食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饮食。
  2.护理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重症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对高热者应作物理降温;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对卧床不起者,应注意及时吸痰、排痰、翻身,防止坠积性肺炎和褥疮的发生。
  病毒性脑膜炎、脑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情轻重不等,轻者可自行缓解,危重者易导致死亡或留下后遗症。
  预防保健:平时多锻炼,提高抗病能力,预防感冒与肠道感染,一旦患者及时有效地治疗,
  病毒性脑膜炎细菌
  防止其恶化。按时接种麻疹、风疹、腮腺炎等疫苗;灭蚊、防蚊、预防接种乙型脑炎疫苗。
  一般治愈后不会有后遗症的

7. 病毒性脑膜炎

 有些人得了脑膜炎,还是病毒性的,这种情况当然是可以治疗的,一般都要及时上医院进行诊治,因为病毒分为很多种,那么病毒性脑膜炎有什么相关知识呢?
                                              病毒性脑炎症状  
                       急性病毒性脑炎指病毒直接侵犯脑实质而引起的原发性脑炎。那么,如果有病毒性的脑炎,有什么症状呢? 
   病毒性脑炎是由于病毒感染脑组织后,出现的急性炎性改变,常有高热,头痛呕吐,视物模糊及脑膜刺激征等表现,病理征可出现阳性。对于病毒性脑炎情况,需要积极的抗病毒治疗,营养脑组织,保护脑功能,监测好生命体征。 
   病毒性脑炎可出现头疼,头晕,肢体无力,精神差,乏力,恶心,呕吐的表现。建议挂神经内科,查脑电图,脑脊液,明确诊断。根据结果,合理抗病毒,降颅压,保护脑细胞治疗。平时多注意饮食,宜易消化食物为主,保持规律性,避免劳累。避免饮酒。
                                                                                   病毒性脑膜炎死亡率 
                       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脑膜炎的发病几率不断上升,这是个令人不安的消息。相信很多人搜知道脑膜炎是一种对人体具有很大伤害的炎症,若不幸患病,死亡率是极高的。那么,病毒性脑膜炎的死亡率多高呢? 
   毒性脑炎死亡率高达70%的,所以为了减少病毒性脑膜炎引起死亡,强调治疗及时是关键。病毒性脑膜炎还需要积极的去治疗需要对症下药的治疗。 
   许多病毒性脑炎患者可完全恢复。存活与康复的机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病毒的类型。如细菌性脑膜炎得到及时治疗,死亡率不到10%。但如果诊治延误,可造成不可逆的脑损害甚至死亡,特别是婴儿和老人。大多数人可以完全康复。某些后遗症,则需要终身治疗。
                      病毒性脑膜炎传染吗 
                       脑膜炎是一种流行性疾病。病毒性脑膜炎多发生在冬春季节,2--7天发病。如果得了病毒性脑膜炎,肯定要尽快治疗的,那么病毒性脑膜炎传染吗? 
   病毒性脑膜炎是一组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软脑膜弥漫性炎症综合征。主要表现发热、头痛和脑膜刺激征 ,是临床最常见的无菌性脑膜炎。85%~95%病毒性脑膜炎由肠道病毒引起,主要经粪-口途径,少数通过呼吸道分泌物传播。 
   病毒性脑膜炎或者是病毒性脑炎,针对的疾病80%为肠道病毒所引起的,具有感染性,但是不能认为具有传染性,大部分病毒性脑炎是没有传染性的,但是,陪护人员需要注意卫生,避免加重患者的病情。一般脑膜炎的症状在婴儿及幼儿身上较不明显。
                      病毒性脑膜炎后遗症 
                       病毒性脑膜炎是临床最常见的无菌性脑膜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等,多见于儿童。病毒性脑膜炎虽然有传染性,不过在近几年都处于散发状态,那么,得了病毒性脑膜炎有什么后遗症呢? 
   病毒性脑膜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经过积极治疗后,仍会留有一些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失语、吞咽困难,瘫瘫,癫痫等神经系统的损害,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兴奋不安、记忆力减退,表情淡漠,智力低下,多汗、流涎等。 
   病毒性脑膜炎的后遗症有:1、智商严重下降;2、语言功能障碍,说话不流利;3、肢体活动障碍,如瘫痪、癫痫等。有些会出现脑积水,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分析,需要定期的复查,有些会出现,智力下降,智力发育不好,有些会出现,这种肢体的运动,缺陷。

病毒性脑膜炎

8. 病毒性脑膜炎护理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非化脓性炎症。常继发于粟粒结核或其它脏器结核病变。既往以小儿多见,常为肺原发综合征血源播散的结果,或全身粟结核的一部分。成年发病率占半数以上,以青年发病率较高,但也可见于老年。除肺结核外,骨骼关节结核和泌尿生殖系统结核常是血源播散的根源。部分病例也可由于脑实质内或脑膜内的结核病灶液化溃破,使大量结核杆菌进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结核性脑膜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在软脑膜和蛛网膜上有结核结节形成,病灶周围有炎症和纤维蛋白性渗出物,并有干酪坏死,常以脑底部最为明显。在蛛网膜下腔内,有多量的黄色混浊胶样渗出物积聚,主要由浆液、纤维素、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组成。围绕脑干,可压迫和损害就近的颅神经,引起相应的颅神经受损症状。病变严重者可累及脑皮质而引起脑膜脑炎,引起多发性脑软化。未经适当治疗而致病程迁延的病例,由于蛛网膜下腔渗出物的机化而发生蛛网膜粘连,可使第四脑室下中孔和外侧孔阻塞,引起脑积水。根据临床及病理,可将结核性脑膜炎分为四型:
脑膜型:以高颅压及脑膜刺激征为主要表现。
脑内结核瘤型:病灶位于脑实质内,有局灶性脑定位症状和体征,如癫痫、单瘫等。
脊髓为主型:此型为脑膜炎治疗不当转变而来,也有发病即属此型者,有脊神经根症状或截瘫,尿便失禁等。
混合型:此型同时具备脑膜炎和脑内结核瘤型的特征。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保持乐观,劳逸适度,使正气旺盛,减少发病。
积极治疗原发结核,彻底清除结核病灶,防止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