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民耕的人物经历

2024-05-05

1. 张民耕的人物经历

1967年毕业于上海市南洋中学(俗称“67级初中”)。1968年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官至管生产的副连长。1979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学习,赶上了读书的末班车。1983年参军入伍,在解放军空军学院当教员。1986年考上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生,五年读得了博士学位,博士论文是《论社会主义社会人的精神文化需要》。199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饶有兴味地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历史。1993年加入有中国房地产“农民运动讲习所”之称的万通集团,最高职务为北京万通公司的副总经理,受益匪浅。1996年自立门户,成立北京银信房地产公司,任董事长。完成了永馨公寓、锦绣园公寓、阳光100国际公寓等项目的全部或前期开发。1996年创办北京银信房地产公司,1997年成立北京银信投资有限公司,任董事长。2010年创办盛世神州基金,任董事长。

张民耕的人物经历

2. 张民耕的介绍

张民耕博士在中国房地产基金和房地产行业拥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张民耕博士创办的盛世神州房地产投资基金,是中国房地产基金的领军者,其股东和顾问委员会均由业内顶尖和享有盛誉的的房地产专家组成。1在张民耕博士的带领下,盛世神州基金已经在国内房地产基金行业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在国家发改委成功备案的私募房地产基金;与嘉实基金合作创立了我国公募基金同房地产私募基金合作的第一单业务;第一家在中国二级股权市场交易的房地产基金。截至2013年8月,盛世神州房地产投资基金管理的国内资产总规模超50亿元人民币,已成功投资了包括投资了中国房地产企业万科,其中已经有3个项目基金成功退出,投资者都如约获得投资本金和高额的投资收益。

3. 张民耕的人物专访

张民耕:大资管时代,房地产私募基金“借船出海”来源:中国房地产报2013年注定是房地产基金年。随着6月份《新基金法》的正式实施,房地产私募基金终于从“地下”走到“地上”获得了参与资产管理公平竞争的合法身份。根据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中国房地产基金白皮书》显示,从2006年到2012年,中国大陆地区共发生298起针对中国房地产企业或房地产项目的私募股权投资案例,涉及投资总金额为186.67亿美元。然而在上有监管层对房地产行业的严厉调控,下有“大资管”时代各路金融诸侯群雄逐鹿的夹击,房地产私募基金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9月13日,在清科集团举办的“2013中国房地产基金高峰论坛”上,全国房地产投资基金联盟会长张民耕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在“大资管”时代背景下,各个资产管理机构纷纷以房地产基金的形式进入房地产金融领域,这对房地产基金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当各类金融机构都在挤压房地产基金的市场份额时,我们不妨借助金融机构的资金优势、渠道优势、税收优势进行银企合作,也就是所谓的“借船出海”。中国房地产报:从2010年起,房地产私募基金在我国进入了飞速发展的轨道,请对目前房地产私募基金的现状做一总结?张民耕:按照清科的统计,中国房地产基金存量规模到2012年超过了120亿美元。但是我觉得由于中国房地产基金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收集数据非常困难,这120亿美元当中肯定有许多没有统计进去,这几年的发展规模应该在120亿美元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240亿美元,相当于1500亿人民币。而今年房地产基金会有一个飞速的提高,由于进入全资管年代,房地产基金的人民币计量估计可以突破3000亿元。中国房地产报:大资管时代,房地产私募基金的生存和发展遇到了哪些挑战?张民耕:2012年第三季度以来,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针对资产管理市场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新政,主题就是放松管制,旨在给其他金融同业资产管理业务进行松绑。银行、信托、保险、证券、公募基金等持牌金融机构进入“全资产管理时代”,并且纷纷向房地产投资基金渗透,抢食房地产基金蛋糕。最大的挑战是挤占房地产基金的市场份额。金融机构最大的优势就是汇集资金,这一点恰恰是房地产私募基金的劣势。另外,金融机构对于房地产私募基金的项目选择、资金募集、人才聘用、技术技巧等方面都会产生全面竞争。譬如, 经过半年多时间,基金子公司的资产规模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基金专项子公司2013年6月底的规模为1500亿元,7月底已突破3000亿元。当然这些资金不会完全进入房地产领域,但是如果进入了一半,这个资金量也是极其巨大的。所以我对今年房地产基金可能会有三千亿规模是非常确信的。中国房地产报:那么房地产私募基金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呢?张民耕:与其单纯地把这些看成是挑战,倒不如说是给我们带来了机遇。进入全资管年代,对于房地产私募基金来说,也就带来了“银企合作,借船出海”的可能性,房地产私募基金可以借助金融机构的资金优势、渠道优势、税收优势,有竞争有合作,创造双赢的局面。房地产私募基金应该发扬产业基金的核心竞争力,以房地产专业投资管理技术技巧扬长避短。因为许多房地产私募基金都是开发商出钱,掌握房地产的整个链条,这是我们的优势。对于开发商来说,房地产基金应该成为金融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对于合作的金融机构来说应该是金融执行方案的提供者,金融机构一般都是信贷形式,信贷形式往往是外部监管,房地产基金可以深入到内部去监管,提高它的收益性和的安全性,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市场当中找到我们应有的市场份额。另外,房地产私募基金因受规范制约较少,可以发挥制度创新的能力,在创造新型投资产品方面实现突破。金融创新、产品创新可能是私募房地产基金的一个生命线。而且房地产基金可以将长期开发投资中积累的经验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打通海内外资金渠道,借助借鉴海外资金和经验,在日益国际化的国际国内市场上占据应有的份额,这也是我们在尝试的。房地产基金完全是房地产金融中的一个新的门类,现在金融行业的各个机构都一窝蜂地涌进来,看似很热闹,或许应该提醒大家:投资有风险,进入需谨慎。中国房地产报:有没有考虑过向公募基金转型,拿到公募基金牌照呢?张民耕:拿到公募基金的牌照很难,但是可以努力。当下能做的还是跟他们合作,尤其是跟有了牌照的基金子公司的合作。年初,我们跟嘉实基金子公司嘉实资本联合推出的嘉实资本盛世美澜园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虽说是首单,但只是个尝试,证明这条路是行得通的。今后我们可能会做一些更加有示范性的,带领联盟的会员企业到北交所、深交所、上交所的平台上交易。中国房地产报:房地产私募基金自诞生起就一直充当着开发商融资工具的角色,而且现在大多以“真债假股”的模式存在,什么时候能真正实现纯股权投资的模式?张民耕:这个趋势现在挺明显的,一方面房地产基金本身在逐步成熟,开发商本身也在逐步成熟。开发商可能在某个阶段宁愿给你多点的收益,帮它渡过难关,但是随着房地产开发项目风险的加剧,他需要的不光是共分利益,还要共担风险。另外投资人也渐渐成熟起来了,以前是宁愿收益低一点但是要保险,慢慢地通过几年培育,开始偏向股权投资,到最后就是纯股。国内的房地产基金也在学习美国式的股权基金。一类是在开发过程中,通过股权,利益均享,风险共担。另一类就是将持有型物业做成REITs,可以在二级市场交易。三年的时间,我们可以实现从债权向纯粹股权的转变。当然这会不会成为以后主流的形式,还需要时间考验。

张民耕的人物专访

4. 张耕的人物履历

1984.09—1988.09 安徽大学经济系经济学专业学习1988.09—1991.09 云南大学历史系经济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1991.09—1994.07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中国经济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1994.07—1996.02 海南省三亚市委办公室秘书1996.02—1998.02 海南省三亚市规划局副局长、党组成员1998.02—1998.08 海南省工商联(总商会)调研信息部副部长1998.08—2003.09 海南省工商联(总商会)调研信息部部长、办公室主任2003.09—2004.12 海南省人民检察院政治部综合处处长2004.12—2005.06 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持日常工作)2005.06—2010.07 海南政法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副厅级)2010.07—2012.07 海南省西南中沙群岛工委书记(副厅级)2012.07—2014.11 海南省三沙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2014.11—2015.02 海南省儋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2015.02— 海南省儋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5. 张民的人物履历

承担或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SOA 和MZI 的全光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和“Tb/s级异步光分组交换关键技术研究”、国家863目标导向课题“可大规模扩展的多层多域智能光网络关键技术与实验系统”、国家863课题“支持P2P和组播等综合业务的动态异构融合接入网络结构与关键技术”和“多粒度光交换技术与系统应用”等国家级项目,承担了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项目,承担了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重大支持项目,参加了北京市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张民的人物履历

6. 张耕的人物履历

1982.09-1986.07,河南师范大学化学系化学专业学生;1986.07-1988.09,河南师范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教研室助教;1988.09-1991.07,河南师范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91.07-1992.10,河南省新乡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工程师;1992.10-1995.10,河南新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科员、招商部部长;1995.10-1997.12,河南新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副局长;1997.12-2000.11,河南新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党委委员、副主任;2000.11-2002.03,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2002.03-2002.06,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2002.06-2002.12,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管委会副主任、政府副区长(其间:2002.10-2002.12,在浙江省赴美国KEAN大学领导干部公共管理硕士学位班学习)(2002.03-2002.08,在浙江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预备班学习);2002.12-2003.02,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党工委、党委副书记,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管委会主任、政府代区长;2003.02-2011.02,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党工委、党委副书记,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管委会主任、政府区长(其间:2004.10-2004.12,在省管干部进修班学习);2011.02-2011.11,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党工委、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政府区长;2011.11-2014.04,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党工委、党委书记;2014.04-2014.10,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党工委、党委书记; 2014.10-2016.01,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 2016.01-2016.02,温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2016.02-温州市委副书记、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