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宫集团三个老板都是谁

2024-05-09

1. 晶宫集团三个老板都是谁

刘海泉
安徽晶宫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9月28日,位于太和县北部新城高速出入口的晶宫国际汽车城正式开业,这个总占地1300亩、建筑面积超100万平方米的汽车城,将与之前陆续成立的晶宫机动车检测站、晶宫能源公司等共同组成晶宫集团的汽车服务板块。
“汽车后市场是一个新蓝海,随着保有量的上升,汽车服务也亟待跟上”,在房地产开发之外,安徽晶宫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海泉一直在寻求集团多元化的道路上前行,医养、环保、金融、商管、能源……汽车服务是他旗下最年轻也是被寄予了极大期待的新板块。
鸡蛋不能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从创业之初,刘海泉就决定要走多元化发展之路。而每一次跨界,他都非常坚决果断。
“民营企业要稳重,跨界这种大动作一定要慎之又慎,看准形势,做好风险分析”,他自认为是个自信的人,因此能够快速做出决策,“顺势而为,还要稳准狠,毕竟商机可能会在你的犹豫中错过,认准了,就出手”。
“不得已”创业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春风吹向皖北,一些具有敏锐流通意识的民间商贩开始尝试各种商机。在太和,很多人都在从事木材加工生意,到了上世纪90年代,太和已经形成了一个较大规模的木材加工市场。
刘海泉也在做着木材加工生意,但年轻的他胆大心细,不甘于只做产业链最低端的环节。“我觉得合肥是省会,那个时候装饰装修兴起,对木线条的需求肯定很大,何不运到合肥去卖”?想到就干,1993年的一天,刘海泉拉着满满一车加工好的木线条到了合肥,谁知道被客户临时取消了订单,“当时是买方市场啊,他说我的货不合格,那就是没有转圜的余地”。
5万元的一车木线条,不能就这么再拉回太和,因为“拉回去会赔更多”,货车老板又催他卸货,不得已,刘海泉索性在合肥双岗一带租了个小门面,开始零售这些木线条。
这个在当时看来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举动,却意外地让他走上了材料销售和装饰工程的创业道路。
因为让刘海泉没想到的是,原本加工成本2元/根的木线条,在合肥零售能卖到8元/根,而此前和他订货的批发商给的是5元/根,因祸得福的刘海泉决定抛弃“中间商”,他回到太和开办了一个木线条加工厂,自己加工,拉到合肥零售。
长期与装修公司和装修队打交道,让刘海泉萌生了自己干装修的念头。“我十几岁时学过木工,有点基础,我有材料,成本就变低了,为什么不自己帮人装修”?在一家装修公司当了一个月学徒后,刘海泉带着弟弟,骑着自行车在合肥四处揽活,有时也在合肥安庆路支着小招牌等客。
彼时,家庭装修刚刚起步,市场上也没有现如今这种大规模一站式的装修公司,基本上都是零散的找木工瓦工上门,合肥市的安庆路正有这样一个自发形成的小市场。“一天工钱8—10元”,刘海泉至今记得自己的第一位顾客,那是一位从沿海发达城市回到合肥的时髦女性,在大多数家庭还只是铺铺地砖、刷刷墙的时代,她就要求刘海泉为她贴了墙纸。
“太漂亮了”,完工后,刘海泉刷新了自己的审美。几个月后,家乡太和也兴起了家庭装修的热潮,他带着合肥的“时尚”回到家乡,很快就树立起了自己的口碑。
从家装到工装,1997年,刘海泉的团队已经成为太和县装饰装修领域的龙头。1999年10月,历经六年创业磨炼,他正式创立太和县晶宫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但很快,他又动了心思。
“我决定延伸产业链,进行建筑、装饰全链条工程服务”,从装房子到盖房子,随着他被聘为太和第六建筑公司项目经理,主导负责太和县赵庙变电所工程,刘海泉开启了建筑“总承包”模式。
如果说之前的每一次转型都顺风顺水,在涉足建筑行业后,刘海泉感到了危机和困难。
2003年,刘海泉承建阜阳一中教学楼项目,这是他在建筑业第一个“走出去”的项目,他非常重视,各个环节都亲力亲为。然而,因为人生地不熟,加之严格的监管和竞争对手的刁难,工程进展特别缓慢。
“盖一点,监管部门就来检查,说接到举报,工程质量有问题,说得仿佛我是用纸糊了一栋楼”。还好,因为工艺和质量过硬,项目最终通过所有检查,刘海泉也挺了过来,时隔多年提及此事,他已非常淡然,完全没有了当初脖子被卡,几乎就要“干不下去”的危急。
因为,这只是一个“小事故”。
2007年,在位于太和县长征北路的几间彩钢瓦房中,占地7.8亩的16层“晶宫大厦”开盘,这是当时太和县地标性建筑,也是刘海泉的首个房地产自主开发项目,他正式进军房地产开发市场。
如今,12年过去了,刘海泉仍每天在这栋大厦里办公,对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他感情至深。目前,晶宫集团在安徽省的开发总面积近1000万平方米,累计开发项目26个,服务业主逾20万,其中,晶宫自持物业达到了130万平方米,“这个比例和行业龙头企业有得一拼”,刘海泉说道。
与地产界的龙头企业,他选择了合作共赢。

晶宫集团三个老板都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