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帝为什么常常讲自己的四季常服不过八件?

2024-05-14

1. 在《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帝为什么常常讲自己的四季常服不过八件?

其实这就是嘉靖帝甩锅的顶级权谋!
要想解释清楚这件事,我们就要看看这句话是出自哪,前提是什么?
前提就是嘉靖帝默许陈洪鞭打百官,并在良辰吉时不肯移宫,黄锦宣读上谕时泪流满面,跪倒一地的内阁成员更是胆战心惊……
尤其是那道上谕,写得相当凄惨和悲凉,嘉靖帝对百官心理的把控,可谓登峰造极。一道上谕已经让百官诚惶诚恐,紧接着裕王又跑到卧病的百官面前,一番陈词之后,众人纷纷落泪,表示,必须上贺表。

一、
移宫的日子到了,官员跪倒一片,嘉靖帝身穿李妃缝制的道袍,看着面前众位官员的贺表。
由于贺表较少,扫了嘉靖帝的兴,陈洪讲是官员怕累到皇上,这才没有上那么多贺表,嘉靖帝冷冷一笑:
“每个官员上一道奏疏不怕劳累了朕,每个官员上一道贺表倒怕劳累了朕?”
随后嘉靖帝猛得把黄锦递过来的磬杵摔到地上,同时把袖子里的一道御旨也甩了出去,由此可见,嘉靖帝这次绝对是有备而来,那么这封上谕怎么说的呢?
“朕御极四十有五矣,敬天修身,卧不过一塌,食不求五味,服不逾八套,紫禁城广厦千间避而不居,思天下尚有无立锥之民也。故迁居西苑,唯求一修身之所,以避风雨而已……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一人而已!”
这段话多少熟悉,如果把嘉靖帝下过的所有上谕都统计一下,很容易就会发现,所有内容大同小异。
开篇久旱无雪,周云逸跳出来借天象指责朝政,被冯保活活打死,嘉靖帝一句“罪在朕躬”,使得内阁也罢,司礼监也罢,天下臣民也罢,纷纷请罪。
可以这样说,虽然嘉靖帝每次都讲“罪在朕躬”,其实恰恰是罪在别人:
“前因严嵩父子及其党羽,天下为私,贪墨而害民,今而徐阶等大臣举止无措,踟躇而误国。”

二、
实际上怪严党也罢,怪清流也罢,怪嘉靖帝也罢,归根结底就一个原因,那就是国库空虚!
嘉靖帝的帝王之术虽然听起来很高大上,说到底就一招,把这个招数搞明白了,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那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落实行动、肩负责任!
比如改稻为桑政策的落地,真正在引导大家的其实是嘉靖帝,清流派充其量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是严党,落实行动的也是严党,最终肩负责任的还是严党。
为什么严嵩、严世蕃父子敢毁堤淹田,敢贪污受贿,说到底就是因为有恃无恐。财政问题如果能解决,那么你好,我好,大家好。如果财政问题没能解决,那么你不好,我不好,大家都不好,大明朝说不定也得玩完。
正因为财政出现了赤字,国库出现了亏空,而且还是一年不如一年,那么从上到下都得思考。为什么会亏空?是谁造成的亏空?谁来解决这个亏空?谁又来为此负责?以后能不能不亏空?
全剧的主线就在这里,其实就算是海瑞上疏说服了嘉靖帝,嘉靖帝认了罪,也是于事无补,因为大明朝的祖制就注定了这个后果。用《建国大业》中老蒋的一句话来解释就是:
“改了,亡(DANG),不改,亡国!”
这才是嘉靖帝一再强调,自己是:
“卧不过一塌,食不求五味,服不逾八套……”
人们常说的花销,就是“衣食住行”,嘉靖帝的衣服就八套,吃喝也很节俭,住不过一间房,行,他连宫门都不出,更没有花销了。

三、
嘉靖帝此举就是告诉别人,亏空可不是朕造成的,朕很节俭的,不是他造成的,那么排第二位的就是内阁了。
所以,严党就一个劲地把自己往皇上身上贴,只要牵扯到皇上,那么就等于拿到了免死金牌。
不得不说,严党的计策是成功的,其他人确实投鼠忌器,一旦问题到了宫里,也就不了了之。只是严党千算万算没有算出倭寇来袭,于是东南抗倭成了首要大事。在这一点上,不管是嘉靖帝,还是严党,清流,甚至所有的臣民,都清楚。
于是浙江首富沈一石被推到了历史潮流的前面,所有的眼睛都在看着他,由于胡宗宪以及海瑞的阻碍。迫使沈一石不得不拿出钱财赈灾,于是改稻为桑买地的钱用光,还因为打着织造局牌子,把嘉靖帝也推到了前面。
随着沈一石的死,以及抄家无钱,这种各派之间微妙的平衡被打破,从此局势开始走向失控。
浙江首富沈一石不明不白就死了,包括他的钱财秘密走向,总得给一个交代吧?
于是各种势力挨个上场,问题根源直指嘉靖帝,结果被嘉靖帝派往浙江的“那条狗”杨金水首当其冲,不得不装傻挡了一枪;海瑞等人继续往上顶,吕芳不得不玩了次“金杯共汝饮,白刃不相饶”自己跳出来挡枪,证词再次被打回浙江;海瑞继续发力,再次把矛头对准了嘉靖帝,这下子他坐不住了,于是又是一道圣旨:
“朕四季常服不过八套,换干洗湿……无时不念国步之艰,民生之难……”
这句话熟悉不熟悉?

四、
这次危机是离嘉靖帝最近的一次,他不得不把宫里,把内阁的人推到前面挡枪,同时痛骂那些贪官污吏,以洗清自己的过错。
甚至于当着众人的面烧掉海瑞的证词,一副胸有成竹的神态,其实内心慌得一笔……
当财政问题进一步恶化之后,嘉靖帝丢掉了严党,再次恶化,嘉靖帝痛骂徐阶等人举止无措,但只字未提自己的问题。
就如同他明知毁堤淹田真相,还是替胡宗宪掩护过去,回头还跟裕王讲:
“吾有三德,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
朕如此仁慈,国库空虚,朕让你们改稻为桑以补国库,一再仁慈退让,舍不得杀人;朕又如此节俭,四季常服不过八套,吃不好,住不好,又不出行;朕又如此不争先,卖命的事你们去做,功劳你们去领,出了问题,那就是“罪在朕躬”。
毕竟内事是司礼监顶着,外事由内阁扛着,如果两边都扛不住了,那么大明朝皇帝离去歪脖子树上吊也不远了。
正如恶搞《大明王朝1566》的鬼畜视频《万方有罪》歌词中唱的那样:
“邪恶正在酝酿,冷眼看道义沦丧,当初心迷失方向,在浊世跌跌撞撞,每个人为不同的理由戴着面具说谎,动机也只有一种名字那叫做欲望。”
当海瑞面对着千万百姓倒在了大年夜,没能挺到嘉靖帝四十五年,泪水在他的眼中打转。回到京城大病一场,醒过来后面对李时珍敞开了心怀,正所谓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是时候给大明朝治治病了:
“视国为家,一人独治,予取予夺,置百官如虚设,置天下苍生于不顾,这就是病根!”

四季常服不过八套,不过是嘉靖帝掩饰自己骄奢淫逸的幌子罢了

在《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帝为什么常常讲自己的四季常服不过八件?

2. 明朝嘉靖皇帝二十年不上朝是如何控制朝政的?

皇帝控制国家行政不是靠朝堂上的讨论,一般是通过批阅奏折来阐明对具体事件的处理意见,示意手下的官僚集团如何操作。明朝的内阁,其主要职责就是对全国各地报上来的奏折进行甄别整理,遇到大事要事会将涉及相关情况的奏折汇总成相对简要的情况报告,并附上内阁拟订的处理意见,请皇帝批示。而皇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彻底推翻内阁的决定,另起炉灶,因为那表示对内阁的不信任,也就是站到整个官僚集团的对立面上去了。剩下一些小小不言的情况,内阁就直接处理了,不会都报到皇帝那去。

所谓上朝,实际上其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功效,只是和群臣保持联系、维护天子威严的一种方式。

所以,如果他不是个勤政的皇帝,如明朝的万历皇帝,那么实际上还可以过得相对清闲,因为国家机器自有其运行的惯性。

3. 明朝嘉靖皇帝二十年不上朝是如何控制朝政的?

明朝嘉靖皇帝二十年不上朝是如何控制朝政的?
从朱瞻基开始,明朝的皇权就已经分为“票拟”“批红”两个部分,前者由内阁控制,后者由司礼监秉笔太监掌控,所以在嘉靖皇帝时他不上朝,所以百官也不用上朝,但官员可以写奏章给皇帝,然后由内阁票拟,提出处理意见,交由秉笔太监批红,当然,皇帝绝不会把权力全都分出去,他不上朝但是奏章他都会看,虽然可能不是全部,但是朱厚熜对朝政了如指掌,可见国家大事不是不管,而是他任由严嵩闹.

明朝嘉靖皇帝二十年不上朝是如何控制朝政的?

4. 崇祯哪些决策上的失误,导致了大明王朝的灭亡

崇祯三大决策上的失误,导致了大明王朝的灭亡
一、国力依然客观的大明王朝
崇祯时期的大明,虽然外有满清入侵,内有高迎祥、李自成等人作乱。但是大明,依然拥有强大的实力。
虽然由于小冰河期,北方的农业遭到极大破坏,再加上土地兼并严重,导致了频繁的农民起义。但是江南,则丝毫没有受到大的影响。在北方饿殍遍地的同时,江南却在烈火烹油,身穿绫罗绸缎,享受着惬意的小资生活。另外,明朝最富裕的阶层,官绅阶层和他们的亲戚,也大都扎根在江南。如果崇祯能派出专员到江南收税,那么大明的财政危机至少可以得到缓解。相对于破败的北方,江南的商业税和农业税都有着巨大的潜力,是可以挖掘的金矿。
除了经济方面,在军事方面,大明也不是无牌可打,无论是关宁军还是内地洪承畴、孙传庭、左良玉的部队,都是当时中原地区的劲旅,虽然与满清八旗相比有一定差距,但确实有着一战的实力。这些部队的总和,依然有近20万之众。
明朝末年的国力虽然相比于明朝中期,有了极大的削弱,但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其实力,相对于竞争对手满清和在山沟里打转的农民军,依然有着绝对优势。但是崇祯,却完全浪费了这些好牌。
二、错误决策一:完全听信东林党,致使朝政失衡
崇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完全消灭了阉党,而完全重用东林党。
崇祯不明白,阉党祸国殃民,是害虫不代表东林党就是天使。帝王之术的诀窍在于维持朝政的平衡,而非听信任何一方。完全消灭阉党,只会让东林党一家独大,为所欲为。

但是崇祯清除掉阉党后,东林党一家独大,崇祯再也没有办法向他们收取赋税了。这些人一边不断进行土地兼并,让农民破产,一边增加自己的特权,拒绝缴纳赋税。到最后,大明被折腾的穷的叮当响。崇祯于是哀求大臣们能捐钱来挽救朝廷,但是很可惜,崇祯一人捐了200万两,而大臣们总共只捐了10万两,其行为之无耻,令人汗颜。当李自成入北京后,对大臣们轮番拷打,一口气打出了7000万两白银,可见他们贪污了多少。
三、两面作战,一败涂地
明末的军队有一定实力
杨嗣昌的建议可谓是一针见血。皇太极虽然貌似强大,但毕竟人少地寡,资源稀少,大明因为国力雄厚可以输个十多次而不伤根基,但皇太极只要输一次就很有可能满盘皆输。皇太极每一次的发兵其实风险极大,一招不慎就会满盘皆输。因此皇太极表面上威风凛凛,实际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皇太极本人最开始也没想过要夺取中原,他想要的不过是关外那一亩三分地,大明能承认满清政权的合法性,他就谢天谢地了。

崇祯在大臣们的压力下服软了,至此刻起,大明已经彻底滑向了深渊,崇祯本可以力排众议,利用自己手中合法的权力强行推动议和,大臣们又没有兵权,只要皇帝意志坚定,大臣们根本无法阻止,但崇祯还是再最不该屈服的时候屈服了。大明的覆灭,已成定局。四、优柔寡断,拒绝南下,导致满盘皆输.

5. 嘉靖25年没上朝,万历28年罢政。这是不是种下了明朝灭亡的祸根?

首先,不上朝不代表不管事,嘉靖和万历皇帝不上朝是因为明朝有一套严格得管理机构,那就是内阁。每天发生的事情只要报给内阁,内阁首府看了之后和内阁的其他大臣商议出来意见,报给皇帝,皇帝不上朝,可是每天都要见内阁大学士,皇帝只要控制了内阁,就控制了全国。明朝亡于什么?各人有各人得看法。有的说亡于党争,有的说亡于太监。还有的说亡于流民。其实明朝一直到万历朝都很给力。万历时期张居正的改革给明朝的形势弄的一片大好。而明朝还是亡了,到底亡于哪?可以写一部论文了。楼主说的其实也有道理。可是一个朝代的兴亡和几个皇帝关系大吗?清朝的皇帝都是很勤政的。包括光绪皇帝,天不亮就上朝了。可还是亡了。那么就值得深思了。一个朝代的兴衰。究竟和什么有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制度和人心。开国的制度几百年后不一定适用。开国时的人心,和几百年后得人心还不一样。一切都在变,而统治者不变。势必天下大乱!

嘉靖25年没上朝,万历28年罢政。这是不是种下了明朝灭亡的祸根?

6. 嘉靖帝20年不上朝,为何大明还能正常运转,甚至还出现了中兴局面?

嘉靖帝20年不上朝,为何大明还能正常运转?说到这儿,我们就不得不佩服嘉靖帝的聪明了。嘉靖帝的智商在整个明朝历史上都是可以排在前列的,在嘉靖即位之初因为自己的父亲的问题,他和杨延和斗来斗去,结果当然是嘉靖胜利了。

嘉靖帝不上朝还能让当时出现中兴局面,这都与嘉靖上位后的举动有关。完善内阁制度,改革选拔制度,解除忧患,安稳民心。改革制度之后,嘉靖就开始了无为而治的治理方案,这与历史上另一个王朝“文景之治”时期很像。汉文帝、汉景帝的治理核心也是无为而治,这是一种制度的优越性。

虽然嘉靖帝不上朝,但一切都在嘉靖帝的掌握之中。他先后任用夏言、严嵩、徐阶等人为内阁首辅,充分放权,严格监督。这样使得作为首辅大臣的人既享有无上的权力,又不敢放肆,担心自己的乌纱帽不保,对皇上既感激又害怕。内阁对皇帝绝对负责,而保证了嘉靖帝不需要上朝也能使大明王朝正常运转。

大明朝廷在嘉靖帝的统治下就像一个巨大的公司,嘉靖帝就是决策者。他把权力放给手下,但又不是完全放任不管。嘉靖帝只需要把握住手握大权的那部分人就可以了,其他人按部就班的做自己的事情,充分的利用好每一个人。无为而治保障着大明王朝的正常运行,知人善用也正是嘉靖帝的底气。

7. 嘉靖20年不上朝,大明还没灭亡,是什么原因呢?

嘉靖皇帝不上朝,不等于他不干活。明朝的中枢决策制度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那是一定要上朝的,否则大明真灭亡的可能性。但是发展到了嘉靖时期,皇帝上不上朝,已经不影响明朝这部机器的正常运转了。所以就算嘉靖二十年不上朝,明朝也不会灭亡。

明朝初期——必须要上朝
朱元璋杀掉胡惟庸,废除丞相制度后,总揽君权和相权于一身。在当时,朱元璋每天都要直面臣工,亲自处理每一件政务,全国重大政务都由他一人决断。据说,他曾经在八天之内总计批阅奏章1600件,处理国事3000多件。被累的跟狗似的。
朱元璋深感如此管理,力不从心,于是便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作为自己的侍从顾问,帮助自己处理繁多的政务。不过这些大学没有参决政事的权力,大明王朝的一切大事仍由朱元璋亲自主持。
明成祖朱棣继位后,面对每天压力山大的政务也是头疼不已。为此,朱棣创立了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人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国家机密事务的决策的制度。这个制度便是明朝的内阁制度。
不过,朱棣虽然设立了内阁。但此时的内阁仍然是一个草创单位,实权并不大。因此在朱棣时期,皇帝仍然是要开朝会的。否则很多国家大事没法处理。
据史料记载,明朝的朝会分为“大朝会”和“常朝”两种。
大朝会,也被称为正朝。在每年的正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三大节举行,仪式极为隆重,仅低于皇帝登基仪式。需要注意的是,大朝会主要是臣子向皇帝朝贺,皇帝在大朝会上并不问政事。
常朝,分为“朔望朝”和“日朝”。
“朔望朝”,即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在紫禁城的奉天殿举行朝会。需要注意的是,朔望朝实际上也是朝贺的性质朝会,皇帝在那天同样是不处理政事。
真正处理政事的是“日朝”。

日朝,顾名思义,即每天都举行的朝会。在朱元璋时期,日朝就是早朝,每日举行,初在华盖殿举行,后多在奉天门举行。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期,他对日朝制度又有改革。
首先,他把仪式和奏事分开了。由于朱棣把都城搬到北京,而北京又比南京冷。如果再按朱元璋的那套制度(先请安再奏事),不仅大臣受不了,皇帝也受不了。于是,朱棣便把每日朝会的仪式与奏事分开。在简短的仪式后,大臣们到右顺门内便殿依次向朱棣奏事,有事者奏事,无事者则退还各自衙门办公。这就是通常说的“御门决事”。
第二,朱棣增设了午朝。除早朝外,朱棣又增设了午朝,即午后上朝。午朝地点多在左顺门或文华殿。在午朝时,五府六部依次向朱棣奏事,然后各官退出。有密事者至御前奏事。
从明朝初期的朝会制度可以看出,明朝皇帝最早也是要上朝的。其中,正朝和朔望朝主要强调的是仪制,显示的是朝廷的威严,表现的是皇帝在国家政权中独尊的地位,于王朝大政方针无实际意义;而日朝则是真正处理政务的时候。并且从日朝的时间频率来看,明朝初期上朝的次数,是要大大超过其它朝代的。
明宣宗之后——上朝已沦为“鸡肋”。
明朝前期的五位皇帝,明太祖、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包括建文帝,他们都是青壮年登基继位。每天都上朝,对于他们这些成年人来说,压力不算大。但明宣宗驾崩,明英宗继位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明宣德十年正月,明英宗即位。由于英宗皇帝当时只有九岁,只是个孩子而已,不可能每天都上朝,也不可能像朱元璋、朱棣那样把所有的事情的决策权都集于自己。毕竟他还小,也不会处理国家大事。
于是,从明英宗开始,明朝的朝会就做了几项非常重要的改革。
第一,停罢午朝。停罢午朝的同时,还简化早朝奏事程序。此时上朝已无实际上的意义,只是一种象征,即表明皇帝依然是大明王朝的主宰,皇权没有旁落。
第二,减少早朝的次数。早朝由每天都上朝改为每逢三,六,九日上朝,也就是从每月每日上朝改为每月上朝九次。这一改动一直延续到明末,并且影响到了后来的清朝。
由于上朝从这个时候开始被淡化,皇帝也几乎不在朝会上处理政务了。于是,明朝的中枢决策制度也发生了改变。
明孝宗之后——不上朝也没有问题
明朝前期的中枢决策,由皇帝一人决断,不用听别人的建议。但是从英宗之后,决策制度改成了:“廷议→内阁票拟→皇帝或司礼监批红→六科封驳→六部执行”的机制。于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皇帝不用上朝也能统治好国家了。
那么,为什么从这个时候开始,皇帝不上朝,明朝也不会灭亡呢?
这是因为,皇权的运作机制发生了变化。
首先,内阁议政,皇帝决策,六部执行的体制比较完善,甚至比皇帝一人决策还要靠谱的多得多。因为,内阁的票拟权是比较实在的议政行为,议政被纳入决策程序之中。尽管内阁票拟需经皇帝批红才能成为决策,但是如果没有内阁的票拟,皇帝的中旨绕开内阁传出,也同样被视为不符合程序,六科可以封驳回去。这就形成了对皇帝“任心而为”的一种制约。
其次,执行机构也可以对政事发表意见。明朝初期,皇帝一人说了算,大臣没有发表建议的权利。但是在内阁改革后,以六部为主干的执行机构也可以在内阁票拟,皇帝批红前,对重大的政事发表意见。具体表现在明代极具特色的廷议制度上。
根据明制,凡朝廷重大政事,必须要举行大朝会,并在朝会上进行廷臣,然后再向皇帝请旨定夺。参与的廷议官员级别不低,一般都是六部尚书,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史和科道官员。这些人参与廷议,往往会充分发表个人建议,不会受皇帝的影响。毕竟大家都是高级别官员,主观上是比较自负和傲气的。
如果廷员在廷议当中争执不休时,还会以与会多数人的意见为准(投票表决)。这也是明朝中枢决策的一个特色。
因此从制度上来说,明朝中期改革了中枢政务决策制度后,皇帝已经不需要上朝了。他的工作就是披红、盖印,具体的政务工作交由内阁即可。而内阁又因为派系斗争,不可能拧在一起对皇帝不利,于是明朝的内阁阁员也就变成了皇帝的高级打工仔。

总的来所,明朝初期是需要上朝的。但是经过中期改革后,明朝的决策制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尤其是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时期,皇帝赋予了内阁极大的权限,当时就连太监的风头都被同一时期的内阁首辅给压住了。这一时期的皇帝就是甩手掌柜,管住内阁即可,没有再上朝的必要。
另外,严嵩的存在也是嘉靖可以二十年不上朝的关键原因之一。百年罕见的奇葩皇帝遇见了五百年难得一遇的极品背锅侠,这便是嘉靖与严嵩的君臣关系。

嘉靖20年不上朝,大明还没灭亡,是什么原因呢?

8. 嘉靖帝如此荒废朝政,为什么大明却没有灭亡?

明朝的锦衣卫和东西厂可不是吃闲饭的,更何况还有内阁这一职务的存在。题主表达的荒废朝政,是嘉靖帝二十多年没有上过早朝。这里要纠正题主,不上朝不等于荒废朝政。相反嘉靖帝非常聪明,不然也不会在位四十多年,不过他的聪明确实很多没有用在朝政上。

每日早朝例会只不过是皇帝和大臣们之间交流一下近期的国事和重要事宜,也就是商量,很多事情不是必须要在朝堂上就决定的,很多时候重要的事情朝堂上商议过后的事情皇帝也会私下里召集几个大臣在一同商议一下。宫廷规矩很多,有时候在朝堂上决定了事情之后,也要一级一级的上传下达。嘉靖帝为什么不上朝,也是因为他在位期间一直在打压文官,上朝等于认同儒家,于是便二十多年都不上朝,以此来否定一些文官。

前面提到嘉靖帝非常聪明,虽然他贪图享乐,嗑长生不老药,可对于一些权臣都能玩转在手心中,放现代来看就是给人一种大智若愚的感觉。虽然不上朝但是很多事情已经同内阁一起处理掉,而且东西厂一个管宫廷内务,一个监视朝臣,官员们若是有一些风吹草动也是尽收在朝廷眼底的。锦衣卫保护皇宫,虽然看起来皇帝不管不问,但内部进行的也是有条不紊的。

但毕竟一些小的事情也是会慢慢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整个王朝的格局,因此,有的人说,明灭始于嘉靖。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