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造成了洪灾?

2024-05-15

1. 什么造成了洪灾?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地方有持续的大雨,那发生洪灾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尤其是受季风影响的国家,气候变化很大。夏季时,潮湿的季风会为当地带来大量雨水。当大雨持续,超过河道容纳量,就造成水灾。此外,暴风也会使得沿海地区泛滥。如暴风把海水推向沿海地区,造成风暴大浪,沿海地区就会因此被水淹没。
湖泊面积的减少也是洪灾发生的原因之一。如果湖泊的面积减少,那么调节河流的功能就会随之下降。 另外天体的引力、引发的大潮、小潮,或是地震引发的海啸,也会造成洪灾。
当然,在所有原因外,不可避免的还有人为因素。当树木被大量砍伐,土地表面因失去植被保护,大量砂石被雨水冲走,流入河道,就会造成淤积,发生洪灾的可能性便会增加。除了伐林外,不良的耕作方式和在山坡上过量放牧,也会使土地失去植被的保护,加速斜坡土壤侵蚀的现象等等,还有其他一部分原因,它们共同造成了洪水的泛滥。 

什么造成了洪灾?

2. 为什么会发生洪灾?

洪灾:洪灾是由于江、河、湖、库水位猛涨,堤坝漫溢或溃决,使客水入境而造成的灾害。涝灾除对农业造成重大灾害外,还会造成工业甚至生命财产的损失,洪水对家庭和社会造成的损失和伤害, 称为洪水灾害。基于洪水水体与生命财产的直接接触与否,洪灾损失可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种类型。直接损失是指洪水直接造成的财产、人员伤亡以及自然资源和农作物等方面的损失,间接损失是指因洪灾造成的直接损失给灾区内外带来影响而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地域性波及损失和时间后效性波及损失。我国幅员辽阔,大约2/3的国土面积存在着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洪水灾害。防洪重点的东部平原地区,如辽河中下游、海河北部平原、长江中游 ( 江汉平原、洞庭湖区、鄱阳湖区以及沿江一带 ) 、珠江三角洲等,它们在地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位于湖泊周围低洼地和江河两岸及入海口地区。另外,东南沿海一些山区和滨海平原的接合部,也属于洪水危险程度较大的区域。受洪灾影响最大的是洪泛区。我国有洪泛区近100万km2,全国60%以上的工农业产值,40%的人口,35%的耕地,600多座城市,主要铁路、公路、油田以及许多工矿企业受到洪水灾害的威胁。洪水灾害是我国发生频率高、危害范围广、对国民经济影响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我国洪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2 000 亿元人民币,仅1998年就高达2 600亿元人民币。水灾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 (GNP) 的比例在1%~4%之间,为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10~20倍。在美国,虽然全国只有7%的土地面积 (约3 885万hm2) 处于洪泛区,但是有700多万个建筑物、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社区设施和私人财产受到洪水的威胁。1955年美国有1 000万人居住在洪泛区,30年后翻了一番,达到了2 000万人。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约有12%的人口居住在洪水经常泛滥的地区。事实上,美国洪泛区的1/6已经城市化,包括2万多个易受洪水影响的社区。日本洪泛区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0%,1965年洪泛区的人口与资产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5.8%和59%,1980年增至48.2%和72%。由于洪水灾害发生得较为频繁、突然,而且危及面相对集中,直接威胁了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世界范围内的洪灾损失呈逐步增长的趋势:欧洲的年平均洪灾损失不是很大,但在不断增长,主要是由于对洪泛区的土地利用在不断加剧;北美洲的洪灾损失增长很快,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在南美洲,洪泛区内的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导致洪灾损失大幅度增长;印度、巴基斯坦的洪灾损失在20世纪70年代后增长显著。

3. 为什么有洪灾

洪水灾害是一种自然社会现象, 洪水是其自然条件, 也是必要条件, 而人类活动是社会经济条件和充分条件。根据洪水形成的机理和洪灾形成的区域特点, 可将其分为溃决型、 漫溢型、 内涝型和蓄洪型洪灾。
我国洪涝灾害的成因
2.1 自然地理因素
  我国地处亚洲东部, 太平洋西岸, 纬度横跨北纬22°~53°。地域辽阔, 自然环境差异大, 具有产生严重自然灾害的自然地理条件。西高东低的三阶梯地势使我国大多数河流向东或东南注入海洋。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使全国约有60%的国土存在着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洪水灾害。东部地区的洪水灾害主要由暴雨、 台风和风暴潮形成, 西部地区主要由融水和局部的暴雨形成。我国洪水灾害分布广、 面积大、 频次高、 灾情重, 是江河治理和防洪的主要地区。
2.2 气候水文因素
  我国西临太平洋, 季风气候显著。受东南、 西南季风的影响, 降雨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匀, 具有雨热同期的特点, 易旱易涝。汛期的迟早和持续时间与季风进退有关, 始于东南、 西南地区而后向北推进。汛期4个月集中全年雨量的60%~80%。长江以南地区汛期发生在3~6月或5~8月, 4个月降雨量占全年的50%~60%; 华北、 东北地区, 雨季出现的较迟, 多雨期为6~9月, 最大4个月雨量可占全年的70%~80%, 其中华北地区降雨更集中于7~8月, 且多以暴雨的形成出现; 而西南地区受西南季风的影响, 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之分, 6~9月雨量可占全年的70%~80%。另外热带风暴和台风也会深入内地产生特大暴雨造成洪涝灾害。
2.3 社会经济因素和人为因素
  洪水灾害日益严重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关系, 人为因素从两方面影响气候乃至区域的水旱灾害, 一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使全球变暖, 从而改变大气环流、 气候和水旱灾害; 另一方面通过改变下垫面的属性, 如对草原、 森林的破坏等, 来影响区域气候和洪水发生因素, 进而产生水旱灾害, 后者具体表现为:
  (1) 毁林开荒破坏大量森林植被, 导致水土流失, 降低了对水旱灾害的缓冲作用, 使洪涝灾害日趋严重。例如黄河流域, 在西周时期森林覆盖率为53%, 随着人口增长, 毁林造田, 至1949年森林覆盖率降为3%, 导致水土严重流失。 一方面暴雨之后雨水不能蓄于山上, 而是形成地表径流迅速汇集, 使洪峰流量大; 另外大面积的水土流失, 使黄河河床每年不断抬高, 加大洪灾的威胁。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中国水旱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2) 盲目与水争地, 使河道变窄, 湖泊淤积, 导致蓄洪、 滞洪面积缩小, 泄洪能力和湖泊调节洪水能力降低, 也是造成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例如洞庭湖, 由于围湖和泥沙淤积, 其容量由1949年的293亿m3降为1983年的174亿m3(其中淤沙40亿m3), 使洞庭洞调节荆江能力大为降低, 洪水季节荆江洪水水位明显抬高, 长江下游河道及太湖地区由于盲目围垦, 已减少蓄洪面积520 km2, 致使1991年大水到来之时不得不炸堤泄洪

为什么有洪灾

4. 洪灾的形成

洪水是怎么形成的 洪水发生的原因有哪些洪水是怎么形成的 洪水发生的原因有哪些洪水是怎么形成的洪水是由于暴雨、融雪、融冰和水库溃坝等引起河川、湖泊及海洋的水流增大或水位急剧上涨的现象;洪水超过了一定的限度,给人类正常生活、生产活动带来的损失与祸患,简称洪水灾害。按成因和地理位置的不同,常分为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山洪以及溃坝洪水等。海啸、风暴潮等也可以引起洪水灾害。洪水一般出现在多雨季节。雨水降落到地面以后,有的渗透到地底下去了;有的蒸发到空中去了;还有一部分,就顺着地面流,经过小沟、小溪,进入江河。进入江河水量的多少,首先要看雨量大小。雨下得越大,时间越集中,流入江河的水也就越多。如果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流入江河,水量超过了江河的最大输送能力,就会发生洪水,造成水灾。另外,洪水的形成也受当地的气候、下垫面等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洪水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1、流域广支流多,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排水不畅。 2、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4、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下降。 5、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遇到洪水如何自救 1、一定要保持冷静,迅速判断周边环境,尽快向山上或较高地方转移;如一时躲避不了,应选择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避洪。 2、不要沿着行洪道方向跑,而要向两侧快速躲避。 3、千万不要轻易涉水过河。 4、如果来不及转移,也不必惊慌,可向高处(如结实的楼房顶、大树上)转移,等候救援人员营救。同时尽量利用一些不怕洪水冲走的材料,如沙袋、石堆等堵住房屋门槛的缝隙,减少水的漫入,或是躲到屋顶避水。房屋不够坚固的,要自制木(竹)筏逃生,或是攀上大树避难。离开房屋前,尽量带上一些食品和衣物。 5、如果不小心被水冲走或落入水中者,首先要保持镇定,尽量抓住水中漂流的木板、箱子、衣柜等物。如果离岸较远,周围又没有其他人或船舶,就不要盲目游动,以免体力消耗殆尽。

5. 洪水灾害是怎么形成的 ?

形成洪水除了地形、降雨量大之外还要降雨强度也要大才有可能形成洪水. 
(注意:降雨量不同于降雨强度)降雨强度是位时段内的降雨量。以毫米/分或毫米/时计。我国气象部门一般采用的降雨强度标准为:小雨:12小时内雨量小于0.2-5毫米,或24小时内雨量小于10毫米;中雨:12小时内雨量为5-15毫米,或24小时内雨量为10.1-25毫米;大雨:12小时内雨量为15.1-30毫米,或24小时内雨量为25.1-50毫米。 
当降雨强度和降雨量很大时,大量雨水迅速汇入河中,使河中水量猛增、水位急剧上涨,即形成洪水.

洪水灾害是怎么形成的 ?

6. 洪水带来了什么灾害?

洪水会带来,生命财产损失、土地淹没、房屋倒塌,还可能带来各种疾病、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洪谁是最常见且又危害最大的一种。\x0d\x0a洪水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洪水不但淹没房屋和人口,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且还卷走人产居留地的一切物品,包括粮食,并淹没农田,毁坏作物,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从而造成饥荒。洪水还会破坏工厂厂房、通讯与交通设施,从而造成对国民经济部部门的破坏。本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曾先后发生过近40次特大洪涝灾害,每次都导致上万人的死亡和千百万人的流离失所。在近几十年中,洪涝发生频次与灾害损失都在逐年增加。中国自古就是洪涝灾害严重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在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共发生较大水灾1092次,死亡万人以上。水灾每5—6年即出现一次,这种局面到现代尚无根本的改变。洪涝灾害不但直接引起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造成一系列其它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疫病的出现。\x0d\x0a更多关于洪水带来了什么灾害,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3a971a1615825002.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7. 洪涝灾害是怎么形成的

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在冬季受到北方的西伯利亚冷气团的控制,通常会严寒而造成极少的降水,空气通常也是比较干燥,夏季通常会受到太平洋北上的暖湿气流的影响,夏季会经常多降水;春季风比较多但是比较干燥;秋季的降热比较快温差同时也比较大,因此多年的降水量也在580毫米左右,降水量在年内分配不均匀,导致降水集中在7-9这三个月,这三个月降水量会占整年度的70%,这个期间如果遇到高强度的暴雨或受到台风影响连续的降水过程就容易引起洪涝灾害,而秋冬季温度低,蒸发量小,秋季雨水受到冻结温度上升到地表地下水冻结成固态,和冬季降雪一起在春天回暖时就会新城春涝。

洪涝灾害是怎么形成的

8. 为什么会发生洪水灾害?

洪涝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即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在自然条件中,大面积持续性高强度的降雨是发生洪涝灾害的根本原因,而日趋严重的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道淤积、湖泊萎缩以及崩塌、滑坡、泥石流活动等多种非气候因素也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形成和发展。
造成我国洪涝灾害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是:①降雨分布不均匀,气候异常加剧;②主要江河中下游地势平缓,河道曲折,洪水排泄不畅;③水土流失和崩滑流活动剧烈;④河湖淤积严重,行洪蓄洪能力下降;⑤大江大河沿岸工程条件复杂,堤防隐患严重(张梁,1999)。
1.降水分布不均
我国降水的最大特点是时间和区域上分布的严重不均,这是导致洪涝和干旱频繁交替发生的根本原因。在时间上,年内降水集中于夏季,年际丰枯交替,形成多种尺度的周期性变化。在空间上,西北地区干旱少雨,东部特别是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雨量丰沛。与世界同纬度地区相比,我国北纬35°以北(特别是西北地区)降水偏少,北纬30°~35°地区基本持平,北纬30°以南地区显著偏多。
这种降水特征是伴随着新生代的区域地壳运动和气候环境演化逐步形成的。第四纪以来,全球性降温使中低纬度地区的海陆热力差异加剧,形成大范围的东亚季风环流,并因青藏高原的急剧隆起而得到极大的加强,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更加炎热多雨,洪涝灾害频发。此外,受局部山地地形的控制,降水的时空分布更加不均。在燕山南麓、太行山东麓以及伏牛山、大别山、雪峰山、罗霄山和武夷山等地区,不但年降水量较高,且暴雨频繁而强烈。
2.地势低洼与区域性地面沉降
受区域性构造控制,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依次形成高原、高山→山地、高原→平原、丘陵三级台阶式的地貌格局。受此控制,我国主要江河上游地势陡峻,水流一泻千里,而到中游、下游地区,地势陡降,河道曲折迂回、河水流速骤减,大量泥沙淤积,行洪不畅,极易泛滥成灾。以长江为例,自宜昌向东进入中游后,河道的海拔标高由100m以上陡降至50m以下,由此至长江入海口长达1800km的河道平均坡降只有万分之二点八。特别是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地区,属于中新生代构造沉降盆地,从白垩纪开始沉降速率不断加大,第四纪以来一直处于构造沉降加速期。据研究,更新世的构造沉降速率约为0.065~0.129mm/a,全新世约1.19mm/a,现代约9.82mm/a。据此推算,江汉平原在1954~1998年间仅构造沉降就超过0.4m(张人权等,1998)。开采地下水等人类活动更加剧了地面的沉降量。
长江三角洲地区因构造沉降和超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更加强烈,以上海、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城市为中心的地面沉降已使地面高程降低几十厘米至2m以上(张业成,1999)。
上海是个地势低平的沿海城市。20世纪40年代以前,地面标高一般在4m以上,市区内几乎没有防汛设施,但几乎未发生严重洪涝灾害。自60年代中期以来,上海市区地面标高普遍降至3.5m以下,市中心地段只有2.6m左右,每逢大暴雨市区许多街道积水,民宅进水受害。1995年6月24~25日,全市普降100mm以上的特大暴雨,造成市区200多条马路严重积水,25600多户居民住宅进水(刘毅,1999)。
3.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崩塌、滑坡、泥石流与洪水灾害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暴雨洪水是激发水土流失和崩塌、滑坡、泥石流(崩滑流)的重要因素,反过来这些地质过程又进一步加剧了洪涝灾害。一方面,水土流失和崩滑流灾害严重破坏了森林植被及土地资源,使生态环境恶化,土壤调蓄水分功能下降,从而增大了洪水的暴发强度和频次;另一方面,水土流失和崩滑流产生的泥沙物质造成河、湖、水库淤积,河床抬高,甚至高出两岸地面,使之成为地上“悬河”,从而加剧了洪水灾害(张业成,1999)。
例如,处于长江上游的四川省,20世纪50年代共发生水灾4次,70年代8次,80年代以来几乎年年都要发生水灾,并且出现了1981年和1998年的特大洪水。中下游地区河床湖底逐年抬高,城陵矶—汉口段20年间平均淤高0.43m,洞庭湖等不断萎缩。因此,长江中下游的干流,除个别河段外,洪水水位在流量未增的情况下仍然逐年上涨。据洞庭湖城陵矶水文站的观测资料,1954年的最高水位为34.45m,最大流量44500m3/s。除这两次特大洪水外,期间还发生多次较大洪水,洪峰流量相近,均为29100~29800m3/s,最高水位在逐年上涨。
4.湖泊调蓄能力下降
湖泊对于蓄洪分洪和调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湖泊面积的大幅度萎缩,使其调蓄洪水的能力急剧下降。
据有关资料,1949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总面积达25828km2,减少了一半以上。被称为“千湖之省”的湖北,新中国成立初期有天然湖泊1066个,到80年代末仅存309个。1825年以前,洞庭湖为一个统一的大湖,面积达6270km2;此后,逐渐分解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到20世纪90年代湖泊总面积缩减至2150km2。鄱阳湖面积也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600km2缩小到现今的3860km2(张业成,1999)。
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是湖泊萎缩的主要原因。泥沙淤积不但直接造成湖泊萎缩,而且也为人工围垦造田提供了基础。例如,洞庭湖平均每年接纳泥沙1.33×108m3,其中82%来自长江上游。
5.江河沿岸堤防工程脆弱
江河两岸的天然堤坝是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在平水期基本保持稳定状态,但在洪水期,稳定性较差的堤坝可能发生溃决,导致洪水灾害。具有潜在不稳定因素的堤坝常常位于隐伏岩溶发育的地段或土质结构疏松以及土洞、孔穴发育的河段。如江西省境内长江干堤长约160km,其中近80km地段为隐伏岩溶发育区。新中国成立以来,有22km长的干堤曾发生过隐塌,是造成堤防溃决的重要隐患。土质结构和稳定性较差的岸坡也使堤防安全受到影响。如长江中游大多数地段的天然堤上部为粘性土,下部为砂性土,极易发生管涌等形式的渗透变形而被水流冲刷破坏。
综合上述,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虽然各种因素的影响方式不一,但它们多与地质动力过程相关。气候是控制洪涝灾害的先决条件,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崩滑流活动与河湖淤积等因素加剧了洪涝灾害的危害程度。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