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杰的个人简介

2024-05-20

1. 王俊杰的个人简介

  1970.12-1977.01 中国人民解放军32435部队一营二连战士1977.01-1978.03 中国人民解放军32435部队一营二连排长1978.03-1979.08 福州军区步兵学校学员1979.08-1980.05 中国人民解放军32435部队司令部作训股参谋1980.05-1983.03 中国人民解放军32430部队司令部作训科参谋1983.03-1984.11 中国人民解放军32435部队一营副营长1984.11-1985.08 中国人民解放军32435部队一营营长1985.08-1986.07 解放军长沙文化学校三队学员1986.09-1988.07 解放军陆军指挥学院一队学员1988.12-1992.04 中国人民解放军32435部队参谋长1992.04-1997.10 中国人民解放军32435部队部队长1997.10-1999.01 中国人民解放军32430部队副部队长1999.01-2003.02 中国人民解放军73311部队副部队长2003.02-2006.05 中国人民解放军73301部队副部队长(2000.09-2003.05参加国防大学在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2006.05-2006.11 江西省军区党委委员,赣州军分区党委副书记、司令员2006.11-  赣州市委常委,江西省军区党委委员,赣州军分区党委副书记、司令员。

王俊杰的个人简介

2. 王俊杰的个人介绍

王俊杰,男,幼年从师与武俊生先生学习书法艺术,后受到李增祥先生指导,擅长魏碑,王羲之兰亭集序。代表作《王俊杰作品集》。

3. 王俊杰的人物简介

所教课程 :研究方向 : 光电子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光纤传感技术与应用;微弱信号检测1993年9月-2001年3月 于华北工学院任教 主要从事弹丸侵彻测试技术和石油深井射孔压力测试技术,并于2001年3月获北京理工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3月-2002年3月 华为技术 传输预研部 从事高速光纤通信系统pmd色散补偿技术预研工作以及掺铒光纤放大器生产工作2002年3月-2003年3月 中国科学院 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传感技术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 先进惯性传感器项目组 从事弱信号检测技术研究2003年3月-2003年8月 上海紫栅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从事研发管理工作2003年11月-目前 武汉理工大学 光纤中心

王俊杰的人物简介

4. 王俊的简历

1877年生。原籍河北省宛平县。出生农民家庭。童年时在家里傻瓜上过几年小学。1912年经人介绍进了长辛店机厂,在修车场当油漆匠。1920年积极参加了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劳动补习学校学习。1921年10月至1922年8月当选为长辛店工人俱乐部交际委员。同年被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2年8月代表长辛店工人俱乐部参加在郑州召开的京汉铁路总工会第二次筹备会议。会后组织领导了长辛店铁路工人“八月罢工”,路局最后被迫全部答应了工会提出的要求,罢工取得了胜利。此后应各路工人的邀请,到各路去介绍经验,帮助组织工人团体。1922年底和陈独秀、刘仁静一起到苏联参加了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亲眼见到列宁并亲耳聆听了列宁作报告。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在党的领导下举行大罢工时,和长辛店工人俱乐部的委员们一起.领导了长辛店路段的罢工。大罢工失败后,按照党的指示秘密地在北京设立办事处,一为一面做职工的联系工作,一方面做罢工中牺牲烈士家属和被捕工人家属的救济工作。1923年6月到广州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第二次出国去苏联学习,学习期问还到过德国和法国。1925年2月从苏联回国后,受到敌人严密监视,同党脱离了联系。1937年长辛店沦陷以后,被派去给日本人做苦役,常遭打骂。后因劳累成疾,于1940年在北京海淀家中去世。

5. 王俊的个人简历

论文发表 :著作及出版物专著: 主编4部; 参与编写专著 10部论文: 100余篇 论文摘要: 100多篇荣誉成就 :于1995年获得国际抗癌联盟(UICC)ICRETT奖学金,前往美国华盛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南加州大学等著名学府学习和交流;1997年-1998年他获得了世界胸心外科届最高荣誉奖-美国胸外科学会(AATS) Graham奖学金(1人/全世界/年)科研成果:王俊教授重要贡献之一是创立了我国的新学科-电视胸腔镜外科和胸部微创外科。十余年来,他成功地完成了胸腔镜外科的绝大多数中国第1例手术,至今在手术难度、手术种类和手术数量上居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王俊的个人简历

6. 王俊的个人简介

 工学博士, 2006.09~2009.12,南京工业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医学硕士, 2000.09~2003.06,江苏大学(生药学专业)工学学士, 1996.09~2000.07,安徽农业大学(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 2003.05~,在江苏科技大学工作2006.09~2009.12,南京工业大学博士生2011.07~,江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流动站博士后2011.08~,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客座助理教授 (1)药物生物合成与分离工程(2)生物过程集成与生物基产品工程(3)农业及能源生物系统工程 (1)生物分离工程(本科生)(2)生物制药工艺学(本科生)(3)天然药物化学(本科生)(4)高等生化分离技术(研究生)

7. 王俊的个人履历

2009.7-2010.1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高级访问学者  2006.1- 2009.3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农业资源利用博士后  2004.9-2005.6 意大利Salento大学景观生态学实验室 进修  2003.6-今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环境科学系 教师  2000.9-2003.6 兰州大学干旱农业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理学博士(生态学)  1997.9-2000.6 兰州大学干旱农业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硕士(生态学)  1992.9-1996.7 兰州大学生物系 理学学士(生态学与环境生物学) 1. Wang Jun, Liu Wen-Zhao, Dang Ting-Hui. Responses of soil water balance and precipitation storage efficiency to increased fertilizer application in winter wheat. Plant and Soil, 2011 DOI: 10.1007/s11104-011-0764-4  2. Wang Jun, Liu Wen-Zhao, Mu Han-Feng and Dang Ting-Hui. Inorganic phosphorus fractions and phosphorus availability in a calcareous soil receiving 21-years superphosphate application. Pedosphere, 2010, 20(3): 304-310 doi:10.1016/ S1002-0160 (10) 60018-5  3. Liu Wenzhao, X.-C. Zhang, Tinghui Dang, Zhu Ouyang, Zhi Li, Jun Wang, Rui Wang, Changqing Gao. Soil water dynamics and deep soil recharge in a record wet year in the southern Loess Plateau of China.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2010, 97: 1133-1138 doi:10.1016/j.agwat.2010.01.001  4. 王 俊, 杨新军, 刘文兆. 半干旱区社会—生态系统干旱恢复力的定量化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10,29(11):1385-1390  5. 杨小慧,王俊*,刘康,张向龙. 半干旱区农户对干旱恢复力的定量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0, 24(4): 101-106(*通讯作者)  6. 官情,王俊*. 农田土壤呼吸研究进展.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增刊,2010,40:1-5(*通讯作者)  7. 罗隆诚,王俊*. 青藏高原未来气温变化趋势的R/S分析.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0,22(4):93-99(*通讯作者)  8. 张益望,刘文兆,王俊. 补充灌溉及氮磷配施对冬小麦产量形成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2010,29(7):1307-1313  9. 张益望,刘文兆,王俊,杨玉玲. 轮作及不同施肥措施对春玉米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水土保持通报,2010,30(4): 124-128  10. 王 俊,孙 晶,杨新军,刘文兆,N. Zacarrelli, 张向龙, 汪兴玉. 基于NDVI的社会-生态系统多尺度干扰分析——以甘肃省榆中县为例. 生态学报,2009,29(4):1621-1627  11. 王俊,张向龙,杨新军,汪兴玉,孙晶. 半干旱区社会-生态系统未来情景分析——以甘肃省榆中县北部山区为例. 2009, 28(6): 1143-1148  12. 王俊,刘文兆,钟良平,李玉山. 长期连续种植苜蓿草地地上部分生物量与土壤水分的空间差异性. 草业学报, 2009, 18(4): 41-46

王俊的个人履历

8. 王俊的个人履历

1980年,王俊进入合肥联合大学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四年后以该专业总成绩第一的成绩毕业,获合肥工业大学颁发的学士学位。毕业后,王俊教授来到一个电器制造企业工作,工作期间,他在处理日常工作事务的同时,对企业的技术革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凭借新颖的观点获得该企业技术革新二等奖,同时还发表研究论文2篇。不久,他考取合肥工业大学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研究生并顺利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0年春,他又通过努力,考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攻读博士学位,2002年,荣获“张宗植青年教师”称号;多年来,由于王教授的刻苦努力,发表了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9篇被IE收录,且连续多年参加中国控制会议和国际学术会议。王教授在教学上也非常优秀。他主讲《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等8门本科生课程,《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理论及其应用》等多门研究生课程,每年都参与本科生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当前仍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系硕士研究生导师,已毕业硕士研究生9人,在读研究生10人。2006年10月,王俊教授作为高层次人才从中国科技大学自动化系引进到合肥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系工作,现任该系学术委员会主任、系副主任。由于有一段企业工作经历和较扎实的数学功底,为他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