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2024-05-20

1. 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最初使用“商业银行”这个概念,是因为这类银行在发展初期,只承做“商业”短期放贷业务。放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放款对象一般为商人和进出口贸易商。人们将这种主要吸收短期存款,发放短期商业贷款为基本业务的银行,称为商业银行。中国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银行是经济中最为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西方银行业的原始状态,可溯及公元前的古巴比伦以及文明古国时期。据大英百科全书记载,早在公元前6世纪,在巴比伦已有一家“里吉比”银行。 考古学家在阿拉伯大沙漠发现的石碑证明,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巴比伦的寺院已对外放款,而且放款是采用由债务人开具类似本票的文书,交由寺院收执,且此项文书可以转让。公元前4世纪,希腊的寺院、公共团体、私人商号,也从事各种金融活动。但这种活动只限于货币兑换业性质,还没有办理放款业务。 罗马在公元前200年也有类似希腊银行业的机构出现,但较希腊银行业又有所进步,它不仅经营货币兑换业务,还经营贷放、信托等业务,同时对银行的管理与监督也有明确的法律条文。罗马银行业所经营的业务虽不属于信用贷放,但已具有近代银行业务的雏形。 人们公认的早期银行的萌芽,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银行”一词英文称之为“Bank”,是由意大利文“Banca”演变而来的。 在意大利文中,Banca是“长凳”的意思。最初的银行家均为祖居在意大利北部伦巴第的犹太人,他们为躲避战乱,迁移到英伦三岛,以兑换、保管贵重物品、汇兑等为业。在市场上人各一凳,据以经营货币兑换业务。倘若有人遇到资金周转不灵,无力支付债务时,就会招致债主们群起捣碎其长凳,兑换商的信用也即宣告破碎。英文“破产”为“Bankruptcy”,即源于此。 早期银行业的产生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中世纪的欧洲地中海沿岸各国,尤其是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是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商贾云集,市场繁荣。但由于当时社会的封建割据,货币制度混乱,各国商人所携带的铸币形状、成色、重量各不相同,为了适应贸易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货币兑换。于是,单纯从事货币兑换业并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专业货币商便开始出现和发展了。随着异地交易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来自各地的商人们为了避免长途携带而产生的麻烦和风险,开始把自己的货币交存在专业货币商处,委托其办理汇兑与支付。这时候的专业货币商已反映出银行萌芽的最初职能:货币的兑换与款项的划拨。 随着接受存款的数量不断增加,商人们发现多个存款人不会同时支取存款,于是他们开始把汇兑业务中暂时闲置的资金贷放给社会上的资金需求者。最初,商人们贷放的款项仅限于自有资金,随着代理支付制度的出现,借款者即把所借款项存入贷出者之处,并通知贷放人代理支付。 可见,从实质上看,贷款已不仅限于现实的货币,而是有一部分变成了账面信用,这标志着现代银行的本质特征已经出现。 现代商业银行的最初形式是资本主义商业银行,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劳动分工的扩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一些手工场主同城市富商、银行家一起形成新的阶级——资产阶级。 由于封建主义银行贷款具有高利贷的性质,年利率平均在20%~30%,严重阻碍着社会闲置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 另外,早期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是政府等一批特权阶层而非工商业,新兴的资产阶级工商业无法得到足够的信用支持,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有大量的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货币资本。因此,新兴的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银行。 据《2013-2017年城市商业银行市场前瞻与发展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分析,资本主义商业银行的产生,基本上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旧的高利贷性质的银行逐渐适应新的经济条件,演变为资本主义银行。在西欧,由金匠业演化而来的旧式银行,主要是通过这一途径缓慢地转化为资本主义银行。另一途径就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按照资本主义原则组织的股份制银行,这一途径是主要的。这一建立资本主义银行的历史过程,在最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英国表现得尤其明显。1694年,在政府的帮助下,英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家资本主义股份制的商业银行——英格兰银行。 它的出现,宣告了高利贷性质的银行业在社会信用领域垄断地位的结束,标志着资本主义现代银行制度开始形成以及商业银行的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英格兰银行是现代商业银行的鼻祖。 继英格兰银行之后,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都相继成立了商业银行。从此,现代商业银行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普及。 与西方的银行相比,中国的银行则产生较晚。中国关于银钱业的记载,较早的是南北朝时的寺庙典当业。到了唐代,出现了类似汇票的“飞钱”,这是中国最早的汇兑业务。北宋真宗时,由四川富商发行的交子,成为中国早期的纸币。到了明清以后,当铺是中国主要的信用机构。 明末,一些较大的经营银钱兑换业的钱铺发展成为银庄。银庄产生初期,除兑换银钱外,还从事贷放,到了清代,才逐渐开办存款、汇兑业务,但最终在清政府的限制和外国银行的压迫下,走向衰落。中国近代银行业,是在19世纪中叶外国资本主义银行入侵之后才兴起的。 最早到中国来的外国银行是英商东方银行,其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来华设立银行。在华外国银行虽给中国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破坏,但在客观上也对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为了摆脱外国银行支配,清政府于1897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通商银行,标志着中国现代银行的产生。此后,浙江兴业、交通银行相继产生。 商业银行发展到今天,与其当时因发放基于商业行为的自偿性贷款从而获得“商业银行”的称谓相比,已相去甚远。今天的商业银行已被赋予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多功能、综合性的“金融百货公司”。

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2. 商业银行的发展演变历程怎样的?

1.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第一阶段:a、正是中国经济转轨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逐步恢复和发展的银行体系(主要是国有银行)在经济转轨中发挥了重要的金融支持作用。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和转轨。而经济转轨中,如何动员和支配社会资源、提高经济效率、保持社会公平,同样是政府面临的重要挑战。b、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由于当时是银行占据绝对地位且主要是国有银行,则绝大部分“金融剩余”都进入了国有银行;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状况日渐恶化,在经济中的比重迅速下降,同时由于税收体制改革没有跟上,导致国家汲取财政能力(不包括债务收入的财政收入占GNP的比重)从1978年的31.2%下降到1996年的10.7%。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加强了对金融业(主要是国有银行)的控制,促使其承担政策性职责,行使财政职能,国家汲取金融能力的上升替代了国家汲取财政能力的下降,国有银行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体现为:在动员资源过程中,金融业替代税收功能;在资源配置过程中,金融业替代财政功能。这体现为:在动员资源过程中,金融业替代税收功能;在资源配置过程中,金融业替代财政功能。拓展资料:历史事例:考古学家在阿拉伯大沙漠发现的石碑证明,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巴比伦的寺院已对外放款,而且放款是采用由债务人开具类似本票的文书,交由寺院收执,且此项文书可以转让。公元前4世纪,希腊的寺院、公共团体、私人商号,也从事各种金融活动。但这种活动只限于货币兑换业性质,还没有办理放款业务。 罗马在公元前200年也有类似希腊银行业的机构出现,但较希腊银行业又有所进步,它不仅经营货币兑换业务,还经营贷放、信托等业务,同时对银行的管理与监督也有明确的法律条文。罗马银行业所经营的业务虽不属于信用贷放,但已具有近代银行业务的雏形。

3. 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1)作者:成思危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和讯读书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尽管银行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经营钱币兑换业的巴比伦寺庙,但一般认为近代银行出现于1580年意大利的威尼斯,现代银行始于1694年英格兰银行的成立。我国明朝末年出现了类似银行的钱庄和票号。鸦片战争后,一些外商银行纷纷进入我国开展金融业务,并凭借其特权攫取了巨额的利润。我国境内第一家银行是1845年英国人设立的丽如银行,  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作为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开始营业。   
    20世纪30年代,统治旧中国的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合作金库(简称“四行二局一库”)为主体,包括省、市、县银行及官商合办银行在内的金融体系。此外还有一批民族资本家兴办的私营银行及钱庄,其中约三分之一集中在上海,但多半规模不大且投机性强,在经济运行中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随着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并开始发行人民币。194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迁入北平。新中国成立前后,根据1948年4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对官僚资本银行进行了接管,并分不同情况进行停业清理或改组为专业银行;将官商合办的4家银行改组为公私合营银行;对私营银行则进行整顿和改造;还取消了在华外商银行的一切特权,并禁止外国货币在国内流通。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由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的银行体系,即银行不划分专业系统,各个银行都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内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使中国人民  银行成为既办理存款、贷款和汇兑业务的商业银行,又担负着国家宏观调控职能的中央银行。“文化大革命”期间,在“左”的思想指导下,银行的独立性日渐消失,1969年9月甚至将中国人民银行并入财政部,成为财政部所属的二级机构,使其基本上沦为政府的“大钱库”和“出纳员”。不少领导人不懂银行工作的重要性,把银行当作一个办理收收付付的‘大钱库',需要钱的时候才想到银行,有的甚至把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混同起来,靠行政手段办事,做了许多违反经济规律的事。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结束,我国的银行体系也开始恢复和重建。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使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国的银行业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从1977年至今,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体系重建阶段(1977—1986年)   
    尽管在1978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恢复了其独立的部级单位的地位,但其所担负的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的双重职能并未改变。从1979年初开始,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相继恢复了主管农村金融业务的中国农业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出了主管外贸信贷和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从财政部中分设出了主管长期投资和贷款业务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81  年底又成立了负责接受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及其他资金转贷给国内企业的中国投资银行。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发文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同时决定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接办中国人民银行原有的信贷和储蓄等商业银行业务。至此我国基本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四大国家专业银行为骨干所组成的银行体系。   
    198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了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我国银行体系迅速扩张。1985年人民银行出台了专业银行业务可以适当交叉和“银行可以选择企业、企业可以选择银行”的政策措施,鼓励四家专业银行之间开展适度竞争,从而打破了银行资金“统收统支”的“供给制”,四家专业银行还开始将其触角伸向农村,为当时正在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提供贷款。   
    扩大发展阶段(1987—1996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为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动力。1986年12月,邓小平要求“金融改革的步子要迈大一些。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1987年中国人民银行提出要建立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各类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和1992年中共“十四”大精神的指引下,我国银行业在改革中不断扩大发展。   
    尽管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提出国家专业银行要进行企业化改革,实行商业化经营,但由于这些专业银行既从事政策性信贷业务,又从事商业性信贷业务,既难以办成真正的商业银  行,又不利于进行金融宏观调控。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政策性银行,实行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离”之后,在1994年内相继成立了专门办理政策性信贷业务的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从而为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转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95年5月10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明确了商业银行的性质、地位及与其他金融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并为商业银行自主经营、提高资产质量提供了法律保障。到1996年底,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共有机构153 069个、职工168.68万人。   
    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之下,其他类型的银行也迅速发展。在交通银行于1986年7月重组成以公有制为主的股份制全国性综合银行之后,相继成立了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  行、深圳发展银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蚌埠住房储蓄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海南发展银行、民生银行等12家股份制银  行。到1996年底,这13家股份制银行共有机构3 748个、职工8.55万人。         
    1986年1月,在国务院主持下,邮电部与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以投资所有者和业务监管者的身份,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办邮政储蓄的协议》,决定在北京、天津等12个城市试办邮政储蓄业务。1986年底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将邮政储蓄业务法定为邮政企业的业务之一,从而使邮政储蓄遍布全国,形成了一个“准银行”系统。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在16个城市进行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试点。同年2月,中国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深圳城市商业银行成立,到1996年底共有18家城市合作银行开业。   
    深化改革阶段(1997—2002年)   
    经过近20年的改革和发展,到1996年底,我国已形成了一个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骨干的庞大的商业银行体系,在支持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计划  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陈旧观念和历史包袱一时难以化解,再加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初期的制度缺陷,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1997年年中发生的东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的金融业敲响了警钟,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问题受到关注。当时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问题在于: 
    一是信贷资金的融通仍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特别是在对国有企业实行“拨改贷”之后,将原来由财政向国有企业补贴转为银行给国有企业贷款,国有企业在财政性明补逐渐减少的同时,从国有银行贷款的渠道获得越来越多的暗补,1985年国有企业获得的全部补贴中,来自金融渠道的只占24.2%,1994年则占到了43.6%,由于不少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低,负债比例高,融资高度依赖银行,却又难以按期还本付息,给银行造成了大量不良贷款。       二是政府对银行运营的干涉较多。各级政府有时直接干预银行的经营管理,以行政命令的方式逼迫银行将贷款用于困难企业安排下岗职工以及缴纳欠税,甚至弥补财政赤字。有些省  市政府甚至到年底时指令银行贷款给企业用于纳税,以实现财政收入的目标。 
二是银行管理层从其利益最大化出发,具有规模偏好和费用偏好。一方面热衷于扩张机构、扩大规模,另一方面则热衷于增加银行自身的费用支出,特别是兴建豪华的办公楼、培训中心等,导致银行利润下降。据报道,1989—1998年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余额增长了11倍,但利润总额仅增长了26%,而管理费用却增长了8.9倍。   
  
   三是银行的内部管理薄弱,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银行业务中借新还旧、借贷收息、随意办理展期、滚动签发承兑汇票等情况较为普遍。在非信贷资产中,存在着账面与实物不  符、故意乱用科目、借用科目等问题。在表外业务中,存在着违规办理票据签发和承兑、超额授权授信等现象。而银行内部管理薄弱,审计有效性不足、对有关责任人追究不力等因素,  更加增大了银行资产的风险。   
    尽管自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不断推进商业银行的改革,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但是在2002年以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主要是在转变经营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变更业务范围、调整营业网点等较浅的层次上,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监管也比较薄弱。   
    改革攻坚阶段(2003年至今)   
    经过15年长期艰苦的谈判,我国于2002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承诺加入后5年内,取消所有地域限制。逐步取消人民币业务客户对象限制,允许外资银行对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服务。允许外资银行设立同城营业网点,审批条件与中资银行相同。取消所有现存的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设立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进行限制的非审批性  措施。允许设立的非外资银行金融机构提供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享受中资同类金融机构的同等待遇;外资银行可向中国居民个人提供汽车信贷业务。   
    在金融业开放及外资进入的威胁下,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在以下几个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   
    (1)竞争能力较差。由于历史包袱沉重,再加上制度上的缺陷,内部管理较为薄弱,金融创新不足等原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确实较差。根据笔者2001年对香港恒生银  行的调查,其成本仅占收入的24.4%,而国有银行通常高达90%左右;香港恒生银行人均税前盈利为157万港币,比国有银行高出十几倍;当时香港恒生银行的一年期存贷利率差为  1.7%~2.2%,而国有银行为3.6%。 
    (2)不良资产率高。按照“一逾两呆”口径,2002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余额为25 980亿元,这一数字还不包括1999—2000年间一次性转移到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的1.4万亿人民币不良贷款。2003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余额为24 40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5.19%;按五级分类口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9.74%,而国际上前100家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仅为5%左右。按五级分类口径,2005年一季度末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共18 274.5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2.4%。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占全部不良贷款余额的比例高达86%,占其本身的贷款余额的比例也高达15%。   
    (3)资本充足率低。国家作为所有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停止了对国有银行的资本金投入,一直到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政府才于1998年8月通过发行2 700亿元的特别国债来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但并没有建立正常的资本金补充渠道。长期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均未达到8%的监管要求。同时呆账准备金的提取存在着较大的缺口。2003年,国家允许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券增加附属资本,2003年底国务院决定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通过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用外汇储备向这两家银行注资450亿美元以补充其资本金。据报道,我国113家城市商业银行2004年底总体资本充足率仅为1.36%。   
    为了应对上述严峻的挑战,我国政府决定进一步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推进商业银行的改革。从2003年开始,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不断向深层次发展,进入了攻坚阶段。改革的重点已经转移到制度(包括体制和机制)的变革,向建立现代金融企业的方向迈进。   
    根据2003年3月10日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于2003年4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行使原由中国人民银行行使的银行监督管理职权。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了要“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健全金融调控机制,完善金融监管体制”。2003年12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中国人民银行法〉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商业银行法〉的决定》,明确规定了银监会的职能,使其对银行业的监督有法可依,同时也对中国人民银行职能重新进行了定位,强化了其与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有关的职能。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正在加速进行,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及中国工商银行等三家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造,准备整体上市;一些股份制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也在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也在逐渐加强。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任务是十分艰巨的,需要明确目标、周密策划、区别对待、稳步推进。

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4. 谁能告诉我———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谢谢

···我也不是很懂哦··大概讲下吧··除了人民银行·基本上所有的银行都可统称商业银行例如国有的五大银行工、农、中、建、交,还有很多地方性银行,地方银行的前身是城市信用社,后一般都改名字比如沈阳商业银行、北京商业银行等,现在大多数又开始改名为盛京银行、北京银行等。当然还有国家政策性银行·比如农业发展银行等,
现在就来说说发展历程喽~我国最早的银行应该是中国银行因为它是建国前就有的银行,工商银行是人民银行分离出来的,从那后人民银行就成为了管理银行的管理机构,开始的时候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就如它们的名字一样是有专管的领域的,工商银行是办理商户的银行业务,农业银行办理农业银行业务,建设银行是办理国家建设的等等,但是随着时代的需求和业务的扩大,银行的领域性的东西开始越来越模糊,就演变成现在这样已经不分什么领域了,所有的业务各家银行都可以办,还有各种地方性的银行出现,竞争也开始越来越激烈,银行已经开始转型上市成为股份公司,第一个是上市的银行就是交通银行,现在国有五大银行就剩下农行没有上市了,银行业务也从开始单纯的吸存、贷款慢慢走向中间业务,比如代卖基金、保险的业务,我想将来的发展趋势是称为像发达国家里的那种银行吧。还有比较特殊的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以前农村信用社是由农行代管理的,现在是自主管理,而且现在也在转型中哦,现在是省内联网了,邮政储蓄开始的时候也只能办储蓄业务,现也转型为银行,业务将扩大。我知道的就这些了,都是用自己的话讲的,可能对你没什么帮助,不过我尽力喽~

5. 商业银行的历史文化背景

具体参照:http://baike.baidu.com/view/18754.htm


银行是经济中最为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西方银行业的原始状态,可溯及公元前的古巴比伦以及文明古国时期。据大英百科全书记载,早在公元前6世纪,在巴比伦
已有一家“里吉比”银行。考古学家在阿拉伯大沙漠发现的石碑证明,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巴比伦的寺院已对外放款,而且放款是采用由债务人开具类似本票
的文书,交由寺院收执,且此项文书可以转让。公元前4世纪,希腊的寺院、公共团体、私人商号,也从事各种金融活动。但这种活动只限于货币兑换业性质,还没
有办理放款业务。罗马在公元前200年也有类似希腊银行业的机构出现,但较希腊银行业又有所进步,它不仅经营货币兑换业务,还经营贷放、信托等业务,同时
对银行的管理与监督也有明确的法律条文。罗马银行业所经营的业务虽不属于信用贷放,但已具有近代银行业务的雏形。人们公认的早期银行的萌芽,起源于文艺复
兴时期的意大利。“银行”一词英文称之为“Bank”,是由意大利文“Banca”演变而来的。在意大利文中,Banca是“长凳”的意思。最初的银行家
均为祖居在意大利北部伦巴第的犹太人,他们为躲避战乱,迁移到英伦三岛,以兑换、保管贵重物品、汇兑等为业。在市场上人各一凳,据以经营货币兑换业务。倘
若有人遇到资金周转不灵,无力支付债务时,就会招致债主们群起捣碎其长凳,兑换商的信用也即宣告破碎。英文“破产”为“Bankruptcy”,即源于
此。
早期银行业的产生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中世纪的欧洲地中海沿岸各国,尤其是意大利
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是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商贾云集,市场繁荣。但由于当时社会的封建割据,货币制度混乱,各国商人所携带的铸币形状、成色、重量各不
相同,为了适应贸易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货币兑换。于是,单纯从事货币兑换业并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专业货币商便开始出现和发展了。随着异地交易和国际贸易的
不断发展,来自各地的商人们为了避免长途携带而产生的麻烦和风险,开始把自己的货币交存在专业货币商处,委托其办理汇兑与支付。这时候的专业货币商已反映
出银行萌芽的最初职能:货币的兑换与款项的划拨。
随着接受存款的数量不断增加,商人们发现多个存款人不会同时支取存款,于是他们开始把汇兑业务
中暂时闲置的资金贷放给社会上的资金需求者。最初,商人们贷放的款项仅限于自有资金,随着代理支付制度的出现,借款者即把所借款项存入贷出者之处,并通知
贷放人代理支付。可见,从实质上看,贷款已不仅限于现实的货币,而是有一部分变成了账面信用,这标志着现代银行的本质特征已经出现。
当时,意大利的主要银行有1171年设立的威尼斯银行和1407年设立的圣乔治银行等。16世
纪末开始,银行普及到欧洲其他国家。如1609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银行,1619年成立的汉堡银行,1621年成立的纽伦堡银行等都是欧洲早期著名的银
行。在英国,早期的银行业是通过金匠业发展而来的。17世纪中叶,英国的金匠业极为发达,人们为了防止金银被盗,将金银委托给金匠保存。当时金匠业不仅代
人保管金银,签发保管凭条,还可按顾客书面要求,将金银划拨给第三者。金匠业还利用自有资本发放贷款,以获取利息。同时,金匠们签发的凭条可代替现金流通
于市面,称之为“金匠券”,开了近代银行券的先河。这样,英国早期银行就在金匠业的基础上产生了。
这种早期的银行业虽已具备了银行的本质特征,但它仅仅是现代银行的原始发展阶段。因为银行业的
生存基础还不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银行业的放款对象还主要是政府和封建贵族,银行业的放款带有明显的高利贷性质,其提供的信用还不利于社会再生产过
程。但早期银行业的出现,完善了货币经营业务,孕育了信贷业务的萌芽。它们演变成为现代银行则是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期间的事情,而这种转变还要求具备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特殊条件。
现代商业银行的最初形式是资本主义商业银行,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劳动分工的扩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一些手工场主同城市富商、银行家一起形成新的阶级——资产阶级。由于封建主义银行贷款具
有高利贷的性质,年利率平均在20%~30%,严重阻碍着社会闲置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另外,早期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是政府等一批特权阶层而非工商业,
新兴的资产阶级工商业无法得到足够的信用支持,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有大量的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货币资本。因此,新兴
的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银行。
资本主义商业银行的产生,基本上通过两种途径:
一是旧的高利贷性质的银行逐渐适应新的经济条件,演变为资本主义银行。在西欧,由金匠业演化而来的旧式银行,主要是通过这一途径缓慢地转化为资本主义银行。
另一途径就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按照资本主义原则组织的股份制银行,这一途径是主要的。这一建立资
本主义银行的历史过程,在最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英国表现得尤其明显。1694年,在政府的帮助下,英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家资本主义股份制的商业银行——
英格兰银行。它的出现,宣告了高利贷性质的银行业在社会信用领域垄断地位的结束,标志着资本主义现代银行制度开始形成以及商业银行的产生。从这个意义上
说,英格兰银行是现代商业银行的鼻祖。继英格兰银行之后,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都相继成立了商业银行。从此,现代商业银行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普及。
与西方的银行相比,中国的银行则产生较晚。中国关于银钱业的记载,较早的是南北朝时的寺庙典
当业。到了唐代,出现了类似汇票的“飞钱”,这是我国最早的汇兑业务。北宋真宗时,由四川富商发行的交子,成为我国早期的纸币。到了明清以后,当铺是中国
主要的信用机构。明末,一些较大的经营银钱兑换业的钱铺发展成为银庄。银庄产生初期,除兑换银钱外,还从事贷放,到了清代,才逐渐开办存款、汇兑业务,但
最终在清政府的限制和外国银行的压迫下,走向衰落。我国近代银行业,是在19世纪中叶外国资本主义银行入侵之后才兴起的。最早到中国来的外国银行是英商东
方银行,其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来华设立银行。在华外国银行虽给中国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破坏,但在客观上也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为了摆脱
外国银行支配,清政府于1897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通商银行,标志着中国现代银行的产生。此后,浙江兴业、交通银行相继产生。
商业银行发展到今天,与其当时因发放基于商业行为的自偿性贷款从而获得“商业银行”的称谓相
比,已相去甚远。今天的商业银行已被赋予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不
断扩大,逐渐成为多功能、综合性的“金融百货公司”。

商业银行的历史文化背景

6. 中国六大商业银行的历史演变作用

中国六大商业银行是指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分别是: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
招商银行
成立于1987年4月8日,是中国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设在深圳。由香港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创办,并以18.03%的持股比例任最大股东。自成立以来,招商银行先后进行了四次增资扩股,并于2002年3月成功地发行了15亿普通股,4月9日在上交所挂牌(股票代码:600036),是国内第一家采用国际会计标准的上市公司。
华夏银行
华夏银行成立于1992年10月,是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设在北京。1995年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造,改制变更为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夏银行)。2003年9月,华夏银行公开发行股票,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股票代码600015),成为全国第五家上市银行。

华夏银行目前在全国设有57家分行,其中一级分行34家,二级分行23家,辖有支行等营业网点430余家,村镇银行3家,员工11000余人,2012年一季度末资产总额超过12500亿元。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2012年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华夏银行位列全球第97位,进入全球银行百强行列。
中信银行
中信银行原称中信实业银行,创立于1987年,2005年底改为现名。中信银行是中国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之一,总部位于北京,主要股东是中国中信集团公司。西班牙对外银行(Banco Bilbao Vizcaya Argentaria,S.A BBVA)斥资5.01亿欧元(约50.2亿港元)购入中信银行5%的股权,还可选择增持中信银行的持股比例至10.07%。2007年4月19日,中信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中信银行为中国大陆第七大银行,其总资产为12000逾亿港元,共有16000多名员工及540余家分支机构。它是香港中资金融股的六行三保之一。
兴业银行
兴业银行(Industrial Bank),原名福建兴业银行,是总部位于中国福建省福州市的一间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是经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首批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2007年2月5日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注册资本127.02亿元。截至2008年末,兴业银行资产总额为10209亿元,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13.85亿元,不良贷款率0.83%。
浦发银行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浦发银行)是1992年8月28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1993年1月9日开业、1999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交易代码:600000)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设在上海。秉承“笃守诚信、创造卓越”的经营理念,浦发银行积极探索金融创新,资产规模持续扩大,经营实力不断增强。至2010年12月底,公司总资产规模达21,621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11,465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6,387亿元,实现税后利润190.76亿元。浦发银行将继续推进金融创新,努力建设成为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现代金融服务企业。
民生银行
中国民生银行是我国首家主要由非公有制企业入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7. 商业银行的历史文化背景

 
  具体参照:://baike.baidu/view/18754.
  银行是经济中最为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
  西方银行业的原始状态,可溯及公元前的古巴比伦以及文明古国时期。
  据大英百科全书记载,早在公元前6世纪,在巴比伦
   
  已有一家“里吉比”银行。
  考古学家在 *** 大沙漠发现的石碑证明,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巴比伦的寺院已对外放款,而且放款是采用由债务人开具类似本票
  的文书,交由寺院收执,且此项文书可以转让。
  公元前4世纪,希腊的寺院、公共团体、私人商号,也从事各种金融活动。
  但这种活动只限于货币兑换业性质,还没
  有办理放款业务。
  罗马在公元前200年也有类似希腊银行业的机构出现,但较希腊银行业又有所进步,它不仅经营货币兑换业务,还经营贷放、信托等业务,同时
  对银行的管理与监督也有明确的法律条文。
  罗马银行业所经营的业务虽不属于信用贷放,但已具有近代银行业务的雏形。
  人们公认的早期银行的萌芽,起源于文艺复
  兴时期的意大利。
  “银行”一词英文称之为“Bank”,是由意大利文“Banca”演变而来的。
  在意大利文中,Banca是“长凳”的意思。
  最初的银行家
  均为祖居在意大利北部伦巴第的犹太人,他们为躲避战乱,迁移到英伦三岛,以兑换、保管贵重物品、汇兑等为业。
  在市场上人各一凳,据以经营货币兑换业务。
  倘
  若有人遇到资金周转不灵,无力支付债务时,就会招致债主们群起捣碎其长凳,兑换商的信用也即宣告破碎。
  英文“破产”为“Bankruptcy”,即源于
  此。
  早期银行业的产生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世纪的欧洲地中海沿岸各国,尤其是意大利
  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是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商贾云集,市场繁荣。
  但由于当时社会的封建割据,货币制度混乱,各国商人所携带的铸币形状、成色、重量各不
  相同,为了适应贸易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货币兑换。
  于是,单纯从事货币兑换业并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专业货币商便开始出现和发展了。
  随着异地交易和国际贸易的
  不断发展,来自各地的商人们为了避免长途携带而产生的麻烦和风险,开始把自己的货币交存在专业货币商处,委托其办理汇兑与支付。
  这时候的专业货币商已反映
  出银行萌芽的最初职能:货币的兑换与款项的划拨。
  随着接受存款的数量不断增加,商人们发现多个存款人不会同时支取存款,于是他们开始把汇兑业务
  中暂时闲置的资金贷放给社会上的资金需求者。
  最初,商人们贷放的款项仅限于自有资金,随着代理支付制度的出现,借款者即把所借款项存入贷出者之处,并通知
  贷放人代理支付。
  可见,从实质上看,贷款已不仅限于现实的货币,而是有一部分变成了账面信用,这标志着现代银行的本质特征已经出现。
  当时,意大利的主要银行有1171年设立的威尼斯银行和1407年设立的圣乔治银行等。
  16世
  纪末开始,银行普及到欧洲其他国家。
  如1609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银行,1619年成立的汉堡银行,1621年成立的纽伦堡银行等都是欧洲早期著名的银
  行。
  在英国,早期的银行业是通过金匠业发展而来的。
  17世纪中叶,英国的金匠业极为发达,人们为了防止金银被盗,将金银委托给金匠保存。
  当时金匠业不仅代
  人保管金银,签发保管凭条,还可按顾客书面要求,将金银划拨给第三者。
  金匠业还利用自有资本发放贷款,以获取利息。
  同时,金匠们签发的凭条可代替现金流通
  于市面,称之为“金匠券”,开了近代银行券的先河。
  这样,英国早期银行就在金匠业的基础上产生了。
  这种早期的银行业虽已具备了银行的本质特征,但它仅仅是现代银行的原始发展阶段。
  因为银行业的
  生存基础还不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银行业的放款对象还主要是 *** 和封建贵族,银行业的放款带有明显的高利贷性质,其提供的信用还不利于社会再生产过
  程。
  但早期银行业的出现,完善了货币经营业务,孕育了信贷业务的萌芽。
  它们演变成为现代银行则是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期间的事情,而这种转变还要求具备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特殊条件。
  现代商业银行的最初形式是资本主义商业银行,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劳动分工的扩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
  一些手工场主同城市富商、银行家一起形成新的阶级——资产阶级。
  由于封建主义银行贷款具
  有高利贷的性质,年利率平均在20%~30%,严重阻碍着社会闲置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
  另外,早期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是 *** 等一批特权阶层而非工商业,
  新兴的资产阶级工商业无法得到足够的信用支持,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有大量的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货币资本。
  因此,新兴
  的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银行。
  资本主义商业银行的产生,基本上通过两种途径:
  一是旧的高利贷性质的银行逐渐适应新的经济条件,演变为资本主义银行。
  在西欧,由金匠业演化而来的旧式银行,主要是通过这一途径缓慢地转化为资本主义银行。
  另一途径就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按照资本主义原则组织的股份制银行,这一途径是主要的。
  这一建立资
  本主义银行的历史过程,在最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英国表现得尤其明显。
  1694年,在 *** 的帮助下,英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家资本主义股份制的商业银行——
  英格兰银行。
  它的出现,宣告了高利贷性质的银行业在社会信用领域垄断地位的结束,标志着资本主义现代银行制度开始形成以及商业银行的产生。
  从这个意义上
  说,英格兰银行是现代商业银行的鼻祖。
  继英格兰银行之后,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都相继成立了商业银行。
  从此,现代商业银行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普及。
  与西方的银行相比,中国的银行则产生较晚。
  中国关于银钱业的记载,较早的是南北朝时的寺庙典
  当业。
  到了唐代,出现了类似汇票的“飞钱”,这是我国最早的汇兑业务。
  北宋真宗时,由四川富商发行的交子,成为我国早期的纸币。
  到了明清以后,当铺是中国
  主要的信用机构。
  明末,一些较大的经营银钱兑换业的钱铺发展成为银庄。
  银庄产生初期,除兑换银钱外,还从事贷放,到了清代,才逐渐开办存款、汇兑业务,但
  最终在清 *** 的限制和外国银行的压迫下,走向衰落。
  我国近代银行业,是在19世纪中叶外国资本主义银行入侵之后才兴起的。
  最早到中国来的外国银行是英商东
  方银行,其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来华设立银行。
  在华外国银行虽给中国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破坏,但在客观上也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 *** 作用。
  为了摆脱
  外国银行支配,清 *** 于1897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通商银行,标志着中国现代银行的产生。
  此后,浙江兴业、交通银行相继产生。
  商业银行发展到今天,与其当时因发放基于商业行为的自偿性贷款从而获得“商业银行”的称谓相
  比,已相去甚远。
  今天的商业银行已被赋予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不
  断扩大,逐渐成为多功能、综合性的“金融百货公司”。
   

商业银行的历史文化背景

8. 商业银行概述

1)商业银行与一般工商企业一样,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它也具有从事业务经营所需要的自有资本,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自负盈亏,它与其他企业一样,以利润为目标。 
(2)商业银行又是不同于一般工商企业的特殊企业。其特殊性具体表现于经营对象的差异。工商企业经营的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商品,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而商业银行是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经营的是特殊商品…一货币和货币资本。经营内容包括货币收付、借贷以及各种与货币运动有关的或者与之相联系的金融服务。从社会再生产过程看,商业银行的经营,是工商企业经营的条件。同一般工商企业的区别,使商业银行成为一种特殊的企业——金融企业。 
(3)商业银行与专业银行相比又有所不同。商业银行的业务更综合,功能更全面,经营一切金融“零售”业务(门市服务)和“批发业务”,(大额信贷业务),为客户提供所有的金融服务。而专业银行只集中经营指定范围内的业务和提供专门服务。随着西方各国金融管制的放松,专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但与商业银行相比,仍差距甚远;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上具有优势。 

商业银行的概念是区分与中央银行和投资银行的,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 

深发展和招行当然都是。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