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技术在军事高技术划分上属于什么技

2024-04-29

1. 核武器技术在军事高技术划分上属于什么技

这些种类繁多的核武器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利用重原子核的裂变反应产生核爆炸的,这主要就是指原子弹。
第二类是利用氢元素通过聚变反应产生核爆炸的,这就是热核武器---氢弹。氢弹比原子弹威力更大,可达到几千万吨级TNT当量。更重要的是氢弹已经和战略导弹、远程战略轰炸机等结合起来,成为当今世界上实行核威慑的主力。
以上这两类核武器的杀伤破坏因素主要有五种。这就是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和放射性沾染。
而第三类核武器则是在这五种杀伤破坏因素里面,通过特殊技术,让其中某种杀伤破坏因素消失或者是减弱,而让另外一些杀伤破坏因素突出出来。
核电磁脉冲弹就是利用大威力高空核爆炸产生的γ射线与大气层中的原子相互作用,形成电流,在地球磁场中发生偏转,产生大面积强电磁辐射。通过电缆、天线或其他金属导体耦合到各种电子设备上,产生很强的电流和很高的电压,使其烧毁。核电磁脉冲弹已经成为信息社会各种电子系统和军队各种信息化装备的克星。
核电磁脉冲弹可以大规模破坏敌人的电磁设备,但对敌方人员几乎不起作用。而中子弹则是主要杀伤敌方作战人员,而对作战装备和其它物体破坏很少的核武器。
中子弹的技术至今仍然是一个国家的核心机密,但是从原理上来讲,只要拥有氢弹技术就有能力制造中子弹。因为它主要是利用氢元素的聚变反应,在爆炸瞬间发出高能中子辐射来杀伤敌方人员。
实验证明,如果一颗一千吨TNT当量的中子弹在120米高空爆炸,距爆心九百米的人员会当场死亡;距爆心一千四百米的人员,在数月后会死亡;距爆心一千七百米的人员,百分之十的人在数月后就会死亡;距爆心两千三百米的人员,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由于中子弹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较小,光辐射、热辐射和放射性污染也比一般核武器小,不会造成长期的核污染,所以这是一种具有核武器威力而又可实用化的战术核武器。
第四类核武器的原理和前三类核武器有很大的差别。它是利用高能的炸药来代替产生核爆炸的“扳机”来引起核爆炸的。金属氢武器是其典型的代表。它是将氢气在一定压力下转化为固态结晶体,然后使其爆炸,其威力是一般TNT炸药的二十五到三十五倍。用金属氢来引爆氢弹,解决了原来用原子弹来引爆氢弹的核污染问题。从而成为一种没有污染的、效率很高的核武器。
反物质武器更是第四类核武器中的超级杀手。它是利用极少量物质和它的反物质相互作用发生“湮没”反应,产生巨大能量而引起核爆炸。

核武器技术在军事高技术划分上属于什么技

2. 军事技术的核武器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以核能、电子计算机和航天技术为重要标志的现代科学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使军事技术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通常称为核武器时代或核时代。这个时代的军事技术称为现代军事技术。 在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美、苏两国就已开始研究利用轻原子核聚变反应制造威力更大的氢弹。1952年11月,美国进行了以液态氘装料的氢弹原理试验,当量约1000万吨梯恩梯,但实验装置非常笨重,不能用作武器。接着,苏联于1953年8月进行了以固态氘化锂6装料的氢弹试验,使氢弹的实用成为可能。美国于1954年2月进行了类似的氢弹试验。苏、 美两国研制成功氢弹后,英国于1957年、中国于1967年、法国于1968年也先后研制成功了氢弹。原子弹和氢弹都是利用原子核反应释放巨大能量的原理制造的,统称为核武器。按使用方式分,有核航弹、核导弹、核炮弹、核地雷、核鱼雷和核水雷等。60年代以后,美、苏又发展了比威力大、可靠性高和安全性好的第二代核武器。7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根据目标性质和作战要求而增强或削弱某种核爆炸效应的第三代核武器。1977年,美国宣布研制成功的中子弹(又称增强辐射弹)即属此类。此外,在研究中的还有冲击波弹、感生辐射弹、电磁脉冲弹等。 战略轰炸机最先用作核武器运载工具的是战略轰炸机。1946年3月,美国建立了一支由B-17和B-29中、远程轰炸机组成的战略空军部队。此后,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美、苏两国将航程更远的战略轰炸机陆续装备部队,如美国的B-52和苏联的图-20等,最大航程在1万公里以上。到70年代,美、苏又分别研制成功 B-1和图-22M “逆火”式战略轰炸机。这类飞机结构较轻,机动性好,采用可变后掠翼,最大飞行速度为2倍音速(М2.0),既能高空超音速飞行,又能低空高亚音速突防。导弹核武器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德国就研制成功V-1巡航导弹和V-2弹道导弹,并在大战后期投入使用。但由于弹头采用常规炸药,威力较小,加之制导精度差,在战争中没有发挥多大作用。战后,美、苏两国在V-1、V-2导弹的基础上,开始发展采用核弹头的中、远程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由于当时巡航导弹有飞行速度低、制导误差大、易被对方拦截等缺点,50年代中期以后,即重点发展弹道导弹。1957年8月,苏联首次发射洲际弹道导弹成功。1958年11月,美国的洲际弹道导弹也发射成功。导弹与核武器相结合形成了一代新型武器──导弹核武器。它兼有速度快、射程远、威力大的特点,是军事技术的一个重大发展。导弹核武器的出现,使战争的突然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大,战争范围进一步扩展,前后方的差别进一步缩小。导弹核武器迄今已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50年代发展的第一代导弹核武器, 采用液体推进剂和无线电-惯性制导,地面发射。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研制的第二代导弹核武器,采用固体或可贮液体推进剂,全惯性制导,带有突防装置,从地下井或潜艇上发射。为了进一步提高突防能力和打击硬目标的能力,于6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带分导式多弹头的第三代导弹核武器,如美国的“民兵”Ⅲ洲际导弹和“海神”潜地导弹,苏联的 SS-17、SS-18、SS-19洲际导弹等。70年代后期,美、苏两国一方面继续改进原有型号,提高其战术技术性能;另一方面开始研制生存能力更强、精度更高的新型导弹,如美国的MX洲际导弹,“三叉戟”Ⅰ、“三叉戟”Ⅱ潜地导弹,苏联的 SS-24、SS-25 洲际导弹等。随着电子技术、制导技术和小型涡轮风扇喷气技术的发展,巡航导弹重新受到重视。这种导弹体积小、重量轻,可从地面、飞机或舰艇上发射,采用惯性加地形匹配制导超低空飞行,突防能力强,命中精度高。1982年后,美国已开始装备机载、舰载和潜艇发射的巡航导弹。导弹核潜艇核能还被用作舰艇尤其是潜艇的动力。1954年,美国的“鹦鹉螺”号潜艇最先采用核动力。这是潜艇动力的一项重大革新,它使潜艇空前增大了水下航速、延长了水下续航时间。苏、英、法等国也相继开始研制核潜艇。1960年11月,美国开始装备导弹核潜艇。此后,苏、英、法等国也相继装备了导弹核潜艇。导弹核武器与核潜艇相结合,既增大了潜艇的战略打击能力,又提高了导弹核武器的生存能力。

3. 什么是核武器战术技术性能

核武器在服役和作战使用中所具备的特性和能力。
是评价核武器系统性能和作战能力的重要指标。
导弹核武器系统战术技术性能主要包括核武器威力、射程与命中精度、可靠性、突防能力、安全性与战备反应时间、机动性与生存能力、寿命与维修性等。

什么是核武器战术技术性能

4. 核武器在军事技术中属于什么技术

核武器属于军事技术中的顶尖技术,威力巨大。
其利用能自持进行的原子核裂变或聚变反应瞬时释放的巨大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毁伤破坏效应。
核武器是指包括氢弹、原子弹、中子弹、三相弹、反物质弹等在内的与核反应有关的巨大杀伤性武器。
一般化学炸药如梯恩梯(TNT)爆炸时释放的能量,来自化合物的分解反应。
在这些化学反应里,碳、氢、氧、氮等原子核都没有变化,只是各个原子之间的组合状态有了变化。
核反应与化学反应则不一样,在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里,参与反应的原子核都转变成其他原子核,原子也发生了变化。
因此,人们习惯上称这类武器为原子武器。
但实质上是原子核的反应与转变,所以称核武器更为确切。

扩展资料
产生威力
核武器是指包括氢弹、原子弹、中子弹、三相弹、反物质弹等在内的与核反应有关的巨大杀伤性武器。
核武器爆炸时释放的能量,比只装化学炸药的常规武器要大得多。
例如,1千克铀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约8×10^13焦耳,比1千克TNT炸药爆炸释放的能量4.19×10^6焦耳约大2000万倍。
因此,核武器爆炸释放的总能量,即其威力的大小,常用释放相同能量的TNT炸药量来表示,称为TNT当量。
美、俄等国装备的各种核武器的TNT当量,小的仅1000吨,甚至更低,已有微型核武器,爆炸当量在几十吨;大的达1000万吨,前苏联曾试爆过5000万吨当量的氢弹。
中国核武库规模评估
如果从生产能力的角度评估中国核武库,那它至少能具备几千枚核弹头,甚至上万枚也有可能。
中国核工业能轻而易举地保证这种生产规模,中国第一次核试验于1964年进行。
中国军工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掩护洲际弹道导弹的庞大地下隧道系统表明,中国可能单单是洲际弹道导弹就有近千枚,中程弹道导弹的数量也不会低于这个数。
考虑到这几种导弹在中国的生产历史已持续40余年,它们的数量总和也许不低于5000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核武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核武库

5. 军事上运用战略核武器的国家有哪些`?哪些国家的核武最多

五核国家核武力量对比
美国:1945年首次核试验成功。核试验次数超过1030次。拥有约1.2万枚核弹头。导弹射程达13035公里。

俄罗斯:1949年首次核试验成功。核试验次数超过715次。拥有约2.8万枚核弹头,其中约1.8万枚将被拆除。导弹射程达10943公里。

英国:1952年首次核试验成功。共进行45次核试验。拥有约400枚核弹头。导弹射程达5310公里。

法国:1960年首次核试验成功。拥有约510枚核弹头。导弹射程达5310公里。

中国:1964年首次核试验成功。

军事上运用战略核武器的国家有哪些`?哪些国家的核武最多

6. 以核技术、核武器为技术基础的战争形态是什么?

核战争,简称“核战”,总括来说是属于使用核.武.器的战争。
核战争,使用核.武.器进行的战争。它以核.武.器为主要毁伤手段,其特点是战争的规模、突然性和破.坏性将比常规战争空前增大。核战争,一般包括核大战和有限核战争。核大战,是指核大国及其联.盟之间,以战略核.武.器的核突击起决定性作用的战争。有限核战争,是在一定地区内,使用战术核.武.器的战争,或者是使用为数不多的核.武.器突击为数不多的军事目标的战争。核战争可能由战略核突袭开始或常规战争升级而成。核战争可能是速决的,也可能是持久的。中.国政.府一贯反.对任何形式的核战争,反.对核军备竞赛,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有限的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为了最终消灭核.武.器。

7. 第一个真正将核技术用于和平事业的国家是

最先把核能用于和平事业的国家是前苏联,因为苏联首次建成了核电站,将核能和平利用。
1954年6月,前苏联在莫斯科近郊粤布宁斯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向工业电网送电的核电站,但功率只有5000kW。
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于1954年6月27日在前苏联建成,成为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成功典范。它的建设是当时的最高机密,即使是身处建设工地的工人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建造什么。

1954年6月27日,俄语广播电台播报的一则新闻震惊了全国和世界,“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下,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5000千瓦发电量的核电站,该核电站已为苏联农业生产项目提供所需电力。”奥布灵斯克核电站(Obninsk)位于俄罗斯卡卢加州,它的投入使用标志着人类核电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核能的和平利用成为现实。

这所核电厂当时以高度隐秘的方式建造,甚至是工地上的建筑工人都搞不清楚他们所在的确切地点。直到1954年的6月27日,前苏联政府才通过广播电台正式向全国和全世界播出了这一震惊听众的消息:“感谢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努力,苏联终于成功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核电厂,总输出功率可达5000kw。目前,这座核电厂已经完全竣工,并已投入使用,为苏维埃的农业项目提供电能。”当时,前苏联几乎所有的报纸媒体也都加入到宣传行列中,在全国各地报道这座核电站。而国际媒体同样也无法忽视这条耸人听闻的消息。

事实上,原子能的历史早在1954年6月奥布宁斯克核电站投入运作之前、甚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已经深深扎根。在奥布宁斯克核电站中的反应堆当时被命名为“和平原子能(Atom Mirny)”项目。这个核电站是在数以千计前苏联著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共同努力下建造的,其建造的时间创下最短记录——项目从策划到实际建造竣工,总共只用了仅仅3年时间。


从这次核电厂的建造中,俄罗斯科学家们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为之后该国原子能发展计划的推动提供了大力的支持。该处反应堆本身在建造时就特意带有很大范围的“可调试性”,因此,科学家们就有了更多的实验材料。

2002年4月30日俄罗斯原子能部宣布,正式关闭这座已经安全运行了近50年的核电站,并表示考虑在将来将其建成一座核能博物馆。俄罗斯原子能部之所以作出上述决定,主要是出于经济和安全两方面的考虑。由于设备老化,要保证这座核电站安全运转,每年需支出3000万卢布的费用。

用于该核电站的 “和平原子能”(Atom Mirny)反应堆是世界上第一座通过常规输电网供应电力的动力堆,也于2002年4月29日关停,但反应堆厂房本身不会完全拆除。虽然这座设施规模很小,但是它已被全世界公认为人类科学与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时刻。

现在,奥布宁斯克核电站正式变身为俄罗斯的一座博物馆和科技馆,更名为“斯奥布宁斯克科学城”。2008年6月26日,也就是这座反应堆投运54周年的前一天,最后一批乏燃料元件从俄罗斯奥布宁斯克科学城的“和平原子能”(Atom Mirny)反应堆中卸载完成,标志着这座反应堆光荣退役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的完成。

第一个真正将核技术用于和平事业的国家是

8. 核武器按照作战使用的不同怎样分类的?

美国对日本投下的两颗原子弹,胖子原子弹是以带降落伞的核航弹形式,用飞机作为运载工具的。以后,随着武器技术的发展,已形成多种核武器系统,包括弹道核导弹、巡航核导弹、防空核导弹、反导弹核导弹、反潜核火箭、深水核炸弹、核航弹、核炮弹、核地雷等。其中,配有多弹头的弹道核导弹,以及各种发射方式的巡航核导弹,是美、苏两国装备的主要核武器。
通常将核武器按其作战使用的不同划分为两大类,即用于袭击敌方战略目标和防御己方战略要地的战略核武器,和主要在战场上用于打击敌方战斗力量的战术核武器。苏联还划分有“战役战术核武器”。核武器的分类方法,与地理条件、社会政治因素有关,并不是十分严格的。
自70年代末以后,美国官方文件很少使用“战术核武器”,代替它的有“战区核武器”、“非战略核武器”等,并把中远程、中程核导弹也划归这一类。
已生产并装备部队的核武器,按核战斗部设计看,主要属于原子弹和氢弹两种类型。至于核武器的数量,并无准确的公布数字,有关研究机构的估计数字也不一致。按近几年的资料综合分析,到8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总计有核战斗部50000枚左右,占全世界总数的95%以上。其梯恩梯当量,总计为120亿吨左右。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德国和日本投下的炸弹,总计约200万吨梯恩梯,只相当于美国B-52型轰炸机携载的2枚氢弹的当量。从这一粗略比较可以看出核武器库贮量的庞大。
美苏两国进攻性战略核武器(包括洲际核导弹、潜艇发射的弹道核导弹、巡航核导弹和战略轰炸机)在数量和当量上比较,美国在投射工具(陆基发射架、潜艇发射管、飞机)总数和梯恩梯当量总值上均少于苏联,但在核战斗部总枚数上多于苏联。考虑到核爆炸对面目标的破坏效果同当量大小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另一种估算办法是以一定的冲击波超压对应的破坏面积来度量核战斗部的破坏能力,即取核战斗部当量值(以百万吨为计算单位)的2/3次方为其“等效百万吨当量”值(也有按目标特性及其分布和核攻击规模大小等不同情况,选用小于2/3的其他方次的),再按各种核战斗部的枚数累计算出总值。
按此法估算比较美、苏两国的战略核武器破坏能力,由于当量小于百万吨的核战斗部枚数,美国多于苏联,两国的差距并不很大。但自8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在分导式多弹头导弹核武器上的发展,这一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而对点(硬)目标(见点目标)的破坏能力,则核武器投射精度起着更重要的作用,由于在这方面美国一直领先,仍处于优势。
除美、苏、英、法和中国已掌握核武器外,印度在1974年进行过一次核试验。一般认为,掌握必要的核技术并具有一定工业基础及经济实力的国家,也完全有可能制造原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