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似看山不喜平,一波三折显亮点—跟着课内记叙文学写作

2024-05-10

1. 文似看山不喜平,一波三折显亮点—跟着课内记叙文学写作

清代文学家袁枚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思是写文章好比观赏山峰,雄峻高耸,奇势迭出,才能引人入胜。可是“平”是同学们写文章的常见病、多发病,经常见一些同学作文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读来缺少情趣,不易得高分。
  
  
 如何避免作文平淡乏味?作文应该有起伏、有波澜、有曲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波三折。只有使之一波三折,一唱三迭,才能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也才能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那么,如何才能写出“一波三折”的记叙文呢?
  
 一、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悬念就是设置悬而未决的矛盾,引起读者的关注。其实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卖关子”,“抖包袱”,常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设置疑问或矛盾冲突。巧设悬念,化解矛盾, 就能使文章曲折生动,起伏跌宕,让阅卷老师的心情像坐过山车一样,有急切读下去的欲望,这样的作文焉能不得高分?
  
 例如《散步》讲的是一家人去田野散步,奶奶想走大路,孙子想走小路,选择走大路还是小路?一家人产生了矛盾冲突,最后化解矛盾来写家人之间的爱。再如《羚羊木雕》一文的开头,妈妈劈头就问:“那只羚羊哪儿去啦?”什么“羚羊”?妈妈问这干什么?一下抓住读者的心,引出了故事。这两篇文章都采用设置悬念的方法,一环扣一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二、细描心理,起伏有趣。
  
 细致描写叙述对象的心理,将心理变化写的一波三折,起伏多变,可使文章叙事具体曲折,摇曳多姿。例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作者写菲利普夫妇就是抓住他们心理的变化来叙事的。先写菲利普夫妇非常盼望于勒回来,接着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赞颂,再写游船上遇到于勒时由恐惧而至诅咒的心理变化。正是抓住了这种心理变化,才把故事的过程叙述得有声有色。再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则是通过人物内心描写来表现矛盾冲突。文章主要写“我”攀爬悬崖的一次经历。“我”伏在岩石架上,既爬不到崖顶,也不敢下去,恐惧绝望侵蚀着“我”,内心斗争激烈,直到父亲来临,在父亲的鼓励和帮助下,我慢慢信心大增,爬下悬崖,化解矛盾。一波三折的心理描写,使文章翻腾跌宕,摇曳多姿,百读不厌。
  
 三、欲扬先抑,柳暗花明。   
  
  欲扬先抑,就是想褒扬某个人物,却常从贬抑处落笔,在颂扬中走高,使文章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取得既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表达效果。在读者心中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例如《阿长与山海经》从开始对于阿长的不满到厌恶,到购买《山海经》后的感激,再到最后的怀念与敬佩,从感性的表面的抑,到理性的深刻的扬,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对于写作中构思故事和塑造人物形象都能形成一种冲击感,让文章更加有张力。再如杨朔的《荔枝蜜》,本意要赞美勤劳的蜜蜂,开头却说自己不太喜欢蜜蜂,采用的就是这种明抑实扬、欲扬先抑的表现形式,能让人生出柳暗花明的情致。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要写得有波澜,行文有起伏,有高有低有紧有慢,像波浪一般富于变化。这样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能使读者读起来历久不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或悬念迭起,或细描心理,或欲扬交错,或结尾出人意料,或制造误会……文章活泼多变,才能引人入胜。同学们,这种“一波三折”的方法如果能运用到你的写作当中,文章也会鲜亮生动的!

文似看山不喜平,一波三折显亮点—跟着课内记叙文学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