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历史背景

2024-05-10

1. 新加坡的历史背景

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的年 轻国家,她的移民人口由来自亚太盆地各个地区的人种组成 - 华人、印度人、马来人和其他许多地区的移民。 他们的背景各异,为新加坡带来了丰富的文化, 也带来了某种潜在的差异。

我国华族社群的先辈来自中国不同的地区, 属于多种不同的籍贯,使用不同的方言。马来和印度社群的方言问题不大,他们各自拥有共同语言可以互相沟通。占新加坡全国人口70%而成为主要民族的华人, 需要有一种共同的语言,将不同籍贯的华人团结在一起,这种语言就是话语。 

“对华族社群来说,我们的目标应该是一个民族,使用 同一种基本语言,拥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和共同的历史,并且对未来有着共同的命运。只有这样,华族社群才能紧紧团结在一起。只要它能包容并谅解其他社群的传 统,用英语与他们交流,并与他们一起为共同的未来奋斗,新加坡就能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国家。”

新加坡的历史背景

2. 新加坡的历史背景

 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的年 轻国家,她的移民人口由来自亚太盆地各个地区的人种组成 - 华人、印度人、马来人和其他许多地区的移民。
   他们的背景各异,为新加坡带来了丰富的文化, 也带来了某种潜在的差异。
  我国华族社群的先辈来自中国不同的地区, 属于多种不同的籍贯,使用不同的方言。
  马来和印度社群的方言问题不大,他们各自拥有共同语言可以互相沟通。
  占新加坡全国人口70%而成为主要民族的华人, 需要有一种共同的语言,将不同籍贯的华人团结在一起,这种语言就是话语。
   
  
  “对华族社群来说,我们的目标应该是一个民族,使用 同一种基本语言,拥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和共同的历史,并且对未来有着共同的命运。
  只有这样,华族社群才能紧紧团结在一起。
  只要它能包容并谅解其他社群的传 统,用英语与他们交流,并与他们一起为共同的未来奋斗,新加坡就能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国家。”
  
   

3. 新加坡立国后改革的背景

  新加坡是一个国家,也是一座城市,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取得独立时,还是一个破落不堪的海港小城,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整个国家建成一座“花园城市”,在经济方面曾经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人均GDP是中国的十倍。为了探寻新加坡崛起的成功之道,学者匡导球前两年有幸参加了“连瀛洲纪念奖学金”项目,赴新加坡学习考察,并将其研究成果《星岛崛起:新加坡的立国智慧》公开出版。
       对于大众而言,公务员廉洁、高效的工作风貌,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形象。廉洁是公务员必备的一种品质,而廉洁的基础是公务员不能有私欲,不能感情用事。如果公务员事事为个人着想,打自己的小算盘,那么在公务的执行中必然会损害大众的利益。当然,新加坡的公务员廉洁奉公,其制度约束是前提条件。俗话说:专业人做专业事。
新加坡正是因为倡导公务员的专业化,执行公务才显得高效。而我国有少数人,并无专业技能,依仗人脉关系进入公务员行列,对很多具体的公共事务并不在行,给人“外行领导内行”的感觉,并且公务处理中马虎草率,公务决策中考虑问题要素不周全。这样的人只会给政府形象的树立增加负能量。
为未来调整经济发展模式
从整体上看,经济发展模式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振兴。然而世界上的任何一种经济发展模式,都是基于本国国情基础之上的探索与实践。从外部环境来看,新加坡除了地理位置与海港运输之优势之外,劣势则更为明显,如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贫乏,连淡水供给都存在困难。新加坡在建国之初,社会凋敝、工业基础薄弱、失业人口众多,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新加坡政府在李光耀的领导下,没有照搬西方的经济发展模式,而是结合新加坡的地域特点和现实情况,在上世纪60年代建国初期,就把经济发展定位为“外向型、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
作者在本书第一章“奋斗的历程”的章节中介绍,当时世界正处冷战的紧张时期,欧美很多企业家为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市场而苦恼,新加坡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取消了300多种关税,大力引进外资,在土地、税收方面给予优厚待遇。几乎是一夜之间,新加坡成为全球的“投资天堂”和“世界工厂”。新加坡依靠外资的大力推动,在短短十多年时间,实现了国家现代化的华丽转身。其实,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从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得到了很多启迪,中国也是依靠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才使得经济发展多年来一直保持高昂的态势。
然而新加坡政府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够审时度势。当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民生矛盾得到有效解决之后,新加坡决定摆脱低工资和低生产的旧模式,提出了“第二次工业化”的发展理念。这个理念的核心,就是推进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以完成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和服务业的跨越。正是秉承这一理念,新加坡的高新技术经济、知识经济局面在上世纪90年代业已形成。新加坡为什么要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其实道理很简单:制造业在环境污染方面的缺点显而易见,新加坡承受不了“环境之痛”,另外,国家要实现经济良性发展,必须培育具有产业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阅读本书时,笔者深深感受到,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现状,和新加坡上世纪90年代的情形尤为相似。经济发展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国家则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科技研发,以科技创新助推企业发展。但是中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巨大,突然关停那些环境污染严重但经济效益好的工矿企业,这显然也不现实。经济体制的改革,也确实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经济转型升级是一个伴随着阵痛的过程。
构建“幸福国度”的基石
作为一个国家而言,只有把经济发展的成果拿出来让人民共享,国家政权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的拥护与爱戴,国家的凝聚力才能真正得到强化。当前的新加坡,政府提出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消除贫困,并在住房、药疗、教育、食品等民生问题方面不断提升层次,为“幸福国度”的发展目标迈进。为了构建“幸福国度”,新加坡重点在“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三个方面进行大胆探索。本书中也分别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这对当前我国不断改善民生提供了经验。尤其是住房与养老,笔者更为关注。
众所周知,由于土地空间的局限性,一直使新加坡的房价高位运行。但是新加坡政府为了一般工薪族买得起房,推出了以“自我积累、自我保障”为特征的中央公积金制度。新加坡的公积金和中国不太一样,中国的公积金有严格的管理程序,即便是买房或者装修之用,若要取出来要经历无数繁琐的手续。另外,每个人的公积金数目在房价高涨的今天只是杯水车薪。而新加坡人的公积金数目大、取款非常方便,并且看病、求学等等,也可以使用公积金。新加坡政府为了使每个家庭都能有房住,推出了由国家主导的住房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策略。
“老有所养”的问题,是很多国家面对的又一个棘手难题。人民的晚年不能安享,幸福生活就是一句空话。本书第五章“自力者,他助之”中,作者认为,养老问题不仅需要家庭内部解决,政府的政策导向更为关键。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人老了就不能工作,不能创造财富,只有依靠家庭、社会、政府三个方面的力量才能担当起养老的重任。新加坡最初推出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就是基于“老有所养”的这个目标。民众退休之后,有权一次性连本带息取走自己“个人养老账户”上的全部存款,以作个人养老之用。
《星岛崛起:新加坡的立国智慧》这本书中,作者在介绍新加坡诸多成功发展经验的同时,常常与中国的发展现状进行理性的对比,这样可以带来更多思考的空间。总之,新加坡作为快速崛起的新兴国家,以统筹兼顾、协同创新作为发展的总体思路,书写一个岛国崛起之传奇。新加坡固然有很多方面值得中国学习借鉴之处,但是中国的国情与新加坡的历史背景不同、经济基础不同、人口组成与自然环境要素不同,中国的发展不可能在新加坡一一找到答案。中国的崛起之路,还是要靠中国人在摸索中寻找。

新加坡立国后改革的背景

4. 新加坡的历史

1.新加坡历史可追溯至3世纪,当时已有土著居住,所以新加坡的历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
  2.新加坡,全称为新加坡共和国(英语: Republic of Singapore),旧称新嘉坡、星洲或星岛,别称为狮城,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政治体制实行议会制共和制。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为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国土除新加坡岛之外,还包括周围数岛。
  3.14世纪,新加坡属于拜里米苏拉建立的马六甲苏丹王朝。19世纪初被英国占为殖民地。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侵略的日军占领。1965年,新加坡正式独立。
  4.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促进种族和谐是政府治国的核心政策,新加坡以稳定的政局、廉洁高效的政府而著称,是全球最国际化的国家之一。

5. 新加坡的历史沿革

主词条:新加坡历史 新加坡历史可追溯至3世纪,当时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献记载源自3世纪东吴将领康泰所著的《吴时外国传》,据新加坡学者许云樵考证,蒲罗中是马来语“Pulau Ujong“之对音。”蒲罗中“是新加坡岛最古老的名称,意为“马来半岛末端的岛屿”, 比淡马锡(明朝把新加坡称作“淡马锡”)早一千多年。1320年,元朝派人到一个叫“龙牙门”的地方寻找大象,这或许指的是吉宝海港。1330年前后,一名叫汪大渊的中国人到来,称这个居留地为“龙头”,并说已经有中国人在此居住。最早把新加坡叫做淡马锡(或海城)的称谓出现于1365年的《爪哇史颂》。 新加坡岛开始受到重视是在14世纪,来自室利佛逝的王子拜里米苏拉在该区域建立了马六甲苏丹王朝,后来葡萄牙人在1613年焚毁了河口的据点。此后的两个世纪内并没有关于新加坡的史料。  1819-19421819年,英国不列颠东印度公司雇员斯坦福·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并开始管辖该地区。1824年,新加坡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最初隶属于英属印度殖民当局管辖。 1867年,新加坡升格为海峡殖民地,受英国直接统治。随着蒸汽船的发展以及苏伊士运河的开通,新加坡成为航行于欧亚之间船只的重要停泊港口。1870年代前后,当地橡胶种植业发展蓬勃,新加坡也成为全球主要的橡胶出口及加工基地。到19世纪末,新加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当时的贸易增长了八倍。一战结束后,英国也在新加坡斥资五亿修建了一个海军基地,时任英国首相的温斯顿·丘吉尔还称新加坡为“东方的直布罗陀”。可惜的是,这个海军基地并没有任何战舰。英国的策略是将英国皇家海军全部驻扎在欧洲,在新加坡有需要时才遣航过来。  1942-19451941年12月,英国完全低估了日军的战斗力,直到日本出其不意地攻击新加坡。她是大英帝国皇冠上的一枚小宝石。 作为英国在东南亚的政治经济中心,日本必须拿下新加坡才能彻底把英国人赶走。新加坡华人人口密集,这里也是南洋华侨的抗日运动中心。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便发动东南亚八百万的华人,为中国筹集了约合4亿余元国币的巨额外汇。此时落入虎口的新加坡华裔由于先前曾大力援助中国抗日,又组织义勇军进行过英勇的抵抗,因而遭到日本的忌恨和疯狂报复。 珍珠港事件隔天,日军在马来亚北部的哥打峇鲁登陆,战争开始仅两个月,日军就占领了整个马来半岛与星洲。1942年2月15日,英军总司令白思华宣布无条件投降,逾13万名英国、澳洲、印度等守军沦为阶下囚,这是英国军史最大浩劫(新加坡之战)。日本在接管新加坡后改名为昭南岛。 同年2月18日至25日,为报复星华义勇军和先前支持中国抗日的华人,日军开展了以“大检证”为名的复仇行动。日军当局在多个地方设立“检证中心”,他们的计划是甄别所有介於18至50岁的华裔男性,将所有的“反日分子”铲除,最后日军抓走约二万多人,当中绝大多数被带到郊区或偏远的樟宜、榜鹅海边予以集体枪杀,剩下则被送到泰国做苦工。日军还勒索南洋的华人,要他们交出五千万元俸纳金。山下奉文当时给的理由是:“华侨支持重庆政府抗日,这笔俸纳金,是你们向日军赎罪的买命钱。” 经历了3年多的苦难,随着日本的投降,居住在新加坡的华人无不高兴。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占领超过3年的期间约有2万至5万名华人惨遭杀害(新加坡大屠杀)。战后,多个地方相继发现被屠杀者的遗骸。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不忍让这些骸骨散弃在荒郊野岭,同年成立了善后委员会,负责探查、发掘和安葬等工作。 新加坡和平纪念碑于1967年2月15日落成揭幕,每年2月15日(沦陷日),这里都会举行悼念死难的平民。新加坡抗日片《和平的代价》描述日军占领新加坡的艰苦日子,同时也叙述星华义勇军的抗战经历,看了这部电视剧才对历史人物比如陈嘉庚和林谋盛等人有更深刻的认识,也了解到南洋华人对抗日所做出的贡献。  1945-19631945年9月,英军回到了新加坡, 1946年3月军事管制结束后,海峡殖民地就解散。 1946年4月1日,新加坡成为英国直属殖民地。 战后的新加坡已经与战前大不相同,人民要求在政府中有更大的发言权。 总督的权力被分散,一个由官方人士及被任命的非官方人士组成的顾问组成立。该体系于1947年7月变为两个分开的行政及立法会议。1948年3月20日,新加坡举行了第一次选举。 1953年底,新加坡修改宪法,享有较大的自治权。 1955年,新加坡举行选举,马绍尔成为新加坡第一位首席部长,由他所领导的劳工阵线,同巫统和马华工会组成联合政府。 由于争取完全自治谈判破裂,马绍尔于1956年6月6日辞职。 1957年3月,林有福率领的谈判代表团在伦敦谈判中对新加坡新宪法的主要条文达致协议。 1959年新加坡进一步取得自治地位。同年5月举行第一次大选。人民行动党在51个立法议院议席中赢得43席。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首任政府宣誓就职,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总理。 1961年5月,马来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马来亚、文莱、沙捞越和北婆罗洲联合起来组成联邦。对此,李光耀决定举行全民投票,最后71%的人投了赞成票。于是在1963年9月,新加坡脱离了英国的统治正式加入马来西亚联邦。  1963-1965新马合并后,新加坡开始和中央政府发生矛盾,对治国方针也有不同的看法。两地政府第一次发生公开的矛盾是在1963年12月。李光耀批评马来西亚的年度预算案没有给予提升社会状况足够的预算。新加坡的商人也开始投诉中央政府歧视他们,没有给他们和其他州属一样的利益,反而对他们实行固打制。双边经济的矛盾在1964年12月,中央政府要求新加坡将上缴中央的税收从4成增加到6成后升温。当时马来西亚财政部长说这是因为印尼的对抗活动而导致军备预算案增加。同月,中央政府宣布将关闭新加坡的中国银行的分行,原因是中国银行在资助马来亚共产党的武装活动。 两地在政治上也有冲突,1963年,由巫统、马华和国大党组成的联盟党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参加了新加坡州选举。然而,联盟党不仅未添一席,原有的三个选区也被人民行动党夺取。1964年9月,由于印尼特务的挑拨离间,新加坡又发生了严重的种族暴乱。“马来人至上”的观念也逐渐走向了舞台的中心。非马来人的政党都公开表示反对“种族主义” 的信条。当时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担心华人会主宰马来西亚的政治及经济环境,他认为,解决两个族群冲突的最好办法就是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独立出去,以保证马来族的统治。于是,以巫统为首的执政联盟在国会紧急通过修改宪法,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将新加坡驱逐出马来西亚。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成为一个有主权、民主和独立的国家。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成为共和国,尤索夫·宾·伊萨克出任首任总统。建国以后,新加坡人民的集体危机感成经济奇迹原动力,靠着勤奋的打拼在逆境中求得生存。  1965至今新加坡在建国后寻求国际承认,于1965年9月21日加入联合国。同年10月新加坡加入英联邦。1967年新加坡也协立东盟。作为一个蕞尔小国,世界对于新加坡是否能继续存在表示疑问,除了主权纠纷,其它重要的问题包括住宅短缺,缺乏土地与天然资源。失业率当时高达12%。新加坡为了求存求活,开始一连串的措施来发展工业及经济。于1961年设立的经济发展局致力于实行国家经济发展方针,重视制造业,裕廊工业区正式成立,并在加冷、大巴窑等地建立轻工业基地。为了吸引外资,政府决定给予外国企业优惠。同年,经济发展局重组,裕廊镇管理局以及新加坡发展银行也在该年成立。工业化之迅速使得新加坡的制造业在十年内成为世界主要电子产品出口国。虽然新加坡的国内政治上的自由空间逐渐被压制,经济上却取得高速发展,很快成为东南亚重要的金融和转口贸易中心,成为当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与此同时,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问题都得到解决。  吴作栋在1990年11月接替从1959年开始执政的李光耀,成为新加坡第二位总理。 新加坡在1993年举行第一次民选总统选举,王鼎昌出任第一任民选总统。纳丹于1999年出任新加坡第二任民选总统。2011年8月总统选举成绩揭晓,陈庆炎仅以0.34%(7269票)微差的优势领先陈清木和另外两位候选人,当选为第三任新加坡民选总统。 

新加坡的历史沿革

6. 新加坡历史

历史编辑
早期文明新加坡历史可追溯至3世纪,当时已有土著居住,其最早文献记载源自3世纪东吴将领康泰所著的《吴时外国传》,据新加坡学者许云樵考证,蒲罗中是马来语“Pulau Ujong“之对音。”蒲罗中“是新加坡岛最古老的名称,比淡马锡(明朝把新加坡称作“淡马锡”)早一千多年。新加坡岛开始受到重视是14世纪,室利佛逝王子拜里米蘇拉在该区域建立了马六甲蘇丹王朝,比较可惜的是葡萄牙人在1613年焚毁了河口的据点。此后两个世纪内没有关于新加坡的史料。英属时期1819-1942
  以前新加坡刚开埠,新加坡河就是繁荣的起点
新加坡现代历史要追溯至19世纪初期,英国正在扩张其在印度的版图以及与中国的贸易。他们急需找到一个能够让其船只停泊、维修的港口,以在与荷兰人的贸易竞争中取得优势。1818年底,总督莱佛士在马来半岛的南端建立一个新的贸易港。莱佛士于1819年1月29日在新加坡河口登陆之后,发觉新加坡具备发展为港口的优越条件,该水域宽敞很少风暴影响,邻近的溪涧也有可靠和充裕的水源。最初是隶属于英属印度殖民当局管辖。到了1820年,新加坡开始为大英帝国产生利润。1824年,新加坡的殖民地地位进一步得到确立,2个新的条约正式签署,并于1826年成为海峡殖民地。1832年,新加坡成为海峡殖民地政府的所在地。1867年4月1日,正式成为英国的直辖殖民地,由位于伦敦的殖民地办公室直接管辖。到了20世纪初,新加坡从沼泽遍布的荒地,跃升成为全世界第7大港口。日据时期1942-19451941年底,英国完全低估了日军的战斗力,直到日本出其不意地攻击新加坡,她是大英帝国皇冠上的一枚小宝石。新加坡扼守着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南口,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她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作为英国在东南亚的政治经济中心,日本必须拿下新加坡才能彻底把英国人赶走。新加坡华侨人口密集,这里是南洋华侨抗日运动中心。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便发动东南亚八百万华侨,为中国筹集了约合4亿余元国币的巨额外汇。此时落入虎口的新加坡华裔由于先前曾大力援助中国抗日,又组织义勇军进行过英勇的抵抗,因而遭到日本的忌恨和疯狂报复。珍珠港事件隔天,日军在马来亚北部的哥打峇鲁登陆,战争开始仅55天,日军就占领了整个马来半岛与星洲。1942年2月15日,英军总司令白思华宣布无条件投降,逾13万名英国、澳洲、印度等守军沦为阶下囚 ,这是英国军史最大浩劫(新加坡之战)。日本在接管新加坡后将她改名为昭南岛。同年2月18日至25日,为报复星华义勇军和先前支持中国抗日的华人,日军开展了以“大检证”为名的肃清行动。日军当局在多个地方设立“检证中心”,他们的计划是甄别所有介於18至50岁的华裔男性,将所有的“反日分子”铲除,最后日军抓走约二万多人,当中绝大多数被带到郊区或偏远的樟宜、榜鹅海边予以集体枪杀,剩下则被送到泰国做苦工。日军还勒索南洋华侨,要华侨交出五千万元俸纳金。山下奉文当时给的理由是:“华侨支持重庆政府抗日,这笔俸纳金,是你们向日军赎罪的买命钱。”

新加坡人民来到纪念碑前悼念死难的平民(8张)经历了3年多的苦难,随着日本的投降,新加坡华人无不高兴。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占领超过3年的期间约有2万至5万名华人惨遭杀害(新加坡大屠杀)。战后,多个地方相继发现被屠杀者的遗骸。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不忍让这些骸骨散弃在荒郊野岭,同年成立了善后委员会,负责探查、发掘和安葬等工作。新加坡和平纪念碑于1967年2月15日落成揭幕,每年2月15日(沦陷日),这里都会举行悼念死难的平民。新加坡抗日片《和平的代价》描述日军占领新加坡的艰苦日子,同时也叙述星华义勇军的抗战经历,看了这部电视剧才对历史人物比如陈嘉庚和林谋盛等人有更深刻的认识,也了解到南洋华人对抗日所做出的贡献。迈向自治与合并1945-19631945年9月,英军回到新加坡。军管在隔年结束,海峡殖民地也正式解散,新加坡成为直辖殖民地。人民在战后要求在政府中有更大的发言权。总督的权力被分散,一个由官方人士及被任命的非官方人士组成的顾问组成立,但非官方人士需获任命。该体系于1947年7月变为两个分开的行政及立法会议。1955年的选举是新加坡历史上第一次重要的政治事件,而且华人选民的数量首次大幅度增加。1959年,新加坡进一步取得自治地位。1961年5月27日,马来亚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公布了想把新加坡、马来亚、文莱、沙捞越和北婆罗洲联合起来组成联邦。对此,约有7成的人投赞成票。于是,在1963年9月,新加坡脱离了英国的统治正式加入马来西亚联邦。新马合并1963-1965合并后,新加坡开始和中央政府发生矛盾,对治国方针也有不同的看法。两地政府第一次发生公开的矛盾是在1963年12月。李光耀批评马来西亚的年度预算案没有给予提升社会状况足够的预算。新加坡的商人也开始投诉中央政府歧视他们,没有给他们和其他州属一样的利益,反而对他们实行固打制。双边经济的矛盾在1964年12月,中央政府要求新加坡将上缴中央的税收从4成增加到6成后升温。当时马来西亚财政部长说这是因为印尼的对抗活动而导致军备预算案增加。同月,中央政府宣布将关闭新加坡的中国银行的分行,原因是中国银行在资助马来亚共产党的武装活动。两地在政治上也有冲突,1963年,由巫统、马华和国大党组成的联盟党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参加了新加坡州选举。然而,联盟党不仅未添一席,原有的三个选区也被人民行动党夺取。1964年9月,由于印尼特务的挑拨离间,新加坡又发生了严重的种族暴乱伤亡惨重。“马来人至上”的观念也逐渐走向了舞台的中心。非马来人的政党都公开表示反对“种族主义” 的信条。当时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担心华人会主宰马来西亚的政治及经济环境,他认为,解决两个族群冲突的最好办法就是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独立出去,以保证马来族的统治。于是,以巫统为首的执政联盟在国会紧急通过修改宪法,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将新加坡驱逐出马来西亚。新加坡被迫独立以后,岛内的华人集体危机感成经济奇迹原动力,人民开始靠着勤奋的打拼学会在逆境中求得生存。共和国1965至今
  新加坡举行庆典活动,纪念独立48周年新加坡在建国后寻求国际承认,于1965年9月21日加入联合国。同年10月新加坡加入英联邦。1967年8月8日新加坡也协立东盟。作为一个蕞尔小国,世界对于新加坡是否能继续存在表示疑问,除了主权纠纷,其它重要的问题包括住宅短缺,缺乏土地与天然资源。失业率当时高达12%。新加坡为了求存求活,开始一连串的措施来发展工业及经济。于1961年设立的经济发展局致力于实行国家经济发展方针,重视制造业,裕廊工业区正式成立,并在加冷、大巴窑等地建立轻工业基地。为了吸引外资,政府决定给予外国企业优惠。同年,经济发展局重组,裕廊镇管理局以及新加坡发展银行也在该年成立。工业化之迅速使得新加坡的制造业在十年内成为世界主要电子产品出口国。虽然新加坡的国内政治上的自由空间逐渐被压制,经济上却取得高速发展,很快成为东南亚重要的金融和转口贸易中心,成为当时的“亚洲四小龙”之一。与此同时,新加坡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住房、教育、交通等问题都得到解决。

7. 新加坡的历史

新加坡全称为新加坡共和国(英语:Republic of 
Singapore),旧称新嘉坡、星洲或星岛,别称为狮城,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政治体制实行议会制共和制,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为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国土除新加坡岛之外,还包括周围数岛。
14世纪,新加坡属于拜里米苏拉建立的马六甲苏丹王朝;19世纪初被英国占为殖民地;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被侵略的日军占领;1965年,新加坡正式独立。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促进种族和谐是政府治国的核心政策,新加坡以稳定的政局、廉洁高效的政府而著称,是全球最国际化的国家之一。

新加坡的历史

8. 新加坡市的历史

1819年,新加坡市开埠,从新加坡河口开始逐步形成现在的港埠。新加坡有一些地方是填海造成的,如世界最大、最壮观的机场之一的新加坡樟宜机场、裕廊工业区等部分地区是围海造田而建的。